就业压力对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思想动态的影响及其对策
【摘 要】从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和各高校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就业特点出发,分析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思想动态,从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就业心理辅导等多角度出发,提出兼顾就业压力与研究生多样化思想的策略。
【关键词】就业压力;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思想动态 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作为国家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肩负着祖国农业科学研究的重任。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2010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去年实际招生的基础上扩招5%左右[1]。随着硕士研究生扩招持续上升,研究生开始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新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思考就业问题[2]。针对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现象,剖析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思想动态并提出对策。
1 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和各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特点 1.1 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
2009年-2011年,吉林农业大学每年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均在92%以上,研究生就业主要遍布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事业单位及各企业单位。
从整体就业来看(图1-图3),就业去向是企业的走向趋于平缓上升,而高校、科研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的就业走向有略微下降。大部分硕士毕业生就业于企业。
图1 2009年就业去向分布 图2 2010年就业去向分布 图3 2011年就业去向分布
1.2 各高校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就业特点 1.2.1 就业流向趋势不合理 从地理分布上来看,大多数毕业生趋向于发达的沿海地区;从行业趋向上来看,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倾向较大。
1.2.2 一次性就业率降低
在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招生分配制度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呈现出“眼高手低”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一次性就业成功率。
1.2.3 性别差异突出
现今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在就业时仍然面临性别差异。男性毕业生的用人岗位数量远远多于女性毕业生。介于涉农工作岗位的特殊性,男性毕业生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女性毕业生则面临就业岗位数量较少的尴尬局面。
2 就业压力下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多样化的思想动态
从目前岗位招聘的实际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越来越理性,追求的是“实用性”,而不是学历上的“高消费”[3]。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压力严重影响着硕士研究生的思想状况。而高等农业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年龄较大的压力、期望值与社会供需岗位脱节的就业压力,使研究生产生种种抱怨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现实的就业难,使得研究生的思想动态产生多样化的现象。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钻研科研型
钻研科研型研究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按照研究生的培养阶段进行科学研究。从生源上来看,他们大多数属于科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