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否认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转化
D. 混淆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 (二)多项选择题
26.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为
A. 联系 B. 运动 C. 变化 D. 发展 E. 矛盾 27. 原因和结果的区别
A.是确定的 B. 是不确定的 C. 是绝对的 D.在一定的场合是正确的
E. 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是不确定的
28. 本质和现象的区别为
A. 本质丰富、现象单纯B. 本质稳定、现象多变
C. 本质深刻、现象生动D.本质深藏于内,现象表露于外 E. 本质具体,现象抽象
29. “种瓜得瓜”体现了两种现象间的
A. 偶然联系 B. 外在联系 C. 形式的联系 D. 因果的联系 E. 必然的联系 30.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
A.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来说是内容 B.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来说是形式 C. 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来说是形式 D. 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来说是内容
E.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说是形式,对上层建筑来说又是内容31. 和本质为同等程度的范畴有
A. 运动 B. 规律 C. 可能 D. 必然 E. 现象 32 假象是
A. 本质的一个规定 B. 本质的一个方面 C. 本质的一个环节 D. 本质所具有的 E. 本质自身在自身中的表现 33. 矛盾的基本属性为
A.普遍性 B.特殊性 C.同一性 D.斗争性 E.相对性 34. 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必须反对
A. 庸俗进化论 B. 激变论 C. 循环论 D. 均衡论 E. 直线论 35.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形式 D.事物”自己运动”的内在源泉
E. 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36.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A. 外因是内因的基础 B. 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 C. 因要通过外因起作用
D.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E. 外因和内因没有什么关系
9
37.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相互联结的关系 E.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38 要正确理解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就必须反对 A. 两点论 B. 均衡论 C. 重点论 D. 一点论 E. 有条件论
39 坚持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的重要性,在于它是: A. 辩证法的核心 B. 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 C. 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D.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40.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哲学寓意是 A. 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 B.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 量的任何变化会引起质变
D. 量的任何变化都不会引起质变 E.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练习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一种
A.经验论 B.先验论 C.反映论 D.唯理论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客观事物 B.社会实践 C.正确理论 D.人的感觉 3.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 4.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它
A.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B.是否有用
C.能不能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D.是否给人们带来利益 5.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A.二元论 B.唯物论 C.相对论 D.辩证法 6.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不是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相互渗透的关系 C.相互包含的关系 D.对立统一的关系 7.感觉、知觉、表象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B.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C.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D.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10
9.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A.只能有一种认识 B.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 C.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D.用同一种方法获得的认识。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 1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13.“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唯物主义真理论B.主观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客体是
A.观念本身 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15.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D.各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16.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二者 A.本质是一致的B.基本哲学倾向是相同的 C.具有本质上的不同D.可以互相转化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主体是
A.所有的人 B.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C.具有知识的人 D.人的精神。
18.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19.真理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理论
2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 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1.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
11
A.真理都是绝对的又是相对
B.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C.真理最终要向谬误转化D.谬误最终均可向真理转化
22.实践和理论都有普遍性的优点,而实践又高于理论,这是因为实践还有 A.绝对性的优点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客观的物质性D.能动性的特征
2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
A.人的社会本性决定的B.人们对实践的理解决定的
C.实践的现实性决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4.在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关系中,否认逻辑证明对实践的作用是A.经验主义的表现B.唯物主义的表现 C.强调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 D.符合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2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
A.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符合, B.是否清晰、明白 C.是否和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D.和别的真理是否相一致
26.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包含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B.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D.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 E.颀赏与被颀赏的关系
27.“世界是可知的”这种观点
A.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 B.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承认 C.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 D.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承认 E.一切哲学流派都承认
28.下列活动哪些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具体表现 A.法庭审理 B.新产品开发 C.阅读 D.旅游 E.体育训练
2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这是因为 A.认识来自实践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目的
D.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E.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是绝对正确的 30.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 A.教条主义的思维方法
B.违背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思维方式 C.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D.不断掌握和发展客观真理的科学逻辑思维方法 E.唯心主义独有的思维方式 31.科学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
A.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矛盾分析法 B.分析具体材料、抽象事物本质 C.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2
(二)多项选择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