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从小喜学好问,喜欢对任何事情都追根问底,对国家兴衰、祭祀占卜、星象观测都非常感兴趣。因望子成龙,母亲为他请了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老师商荣,结果老师每次都会被问得哑口无言而请辞,那一年,老子才13岁。
后来老子入周求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礼乐无所不看,文物史书无所不览,经过三年的学习,学问大长。后来,老子被推荐进入守藏史当官吏,守藏室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图书管,它是周朝典籍收藏的地方,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老子身处其中,每日老子身处其中,博览群书,这使他知识渊博、通晓古今;每日苦思冥想,最后达到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的境界,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闻名遐迩,声播海内。据《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一生曾四次问礼于老子,向其请教周礼。
担任守藏室史期间,利用可以博览群书的机会老子完成了知识的积累沉淀,为函谷著书奠定基础。老子一生唯一写过一本只有五千字的书,名字是《道德经》。书中内容言简意赅,讲述很多能启发人的道理。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双臂合抱的大树是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在这里,老子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事物都是从小到大发展变化的。主张处理问题要在它未发生以前,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认为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做到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他的学生李斯也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荀子也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虽然学问的家数不尽相同,但同样的重视程度正了表明这句话内涵的延展性和智慧性。小可以喻大,近可以明远。
后人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成语,被众人奉为金玉良言。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
【插画建议】:砖画形式。内容建议是老子在藏书阁埋头苦读书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