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衡阳电大2014年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6:43:0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

2、根据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心智技能三阶段论,谈谈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谈谈促进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措施。 4、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将策略教学落实到每节课中? 5、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6、谈谈如何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第7至9章答案) 一、 选择题:

1、D 2、C 3、D 4、A 5、A 6、C 7、C 8、A 9、B 10、B 11、B 12、B 13、A 14、B `5、B 16、 D 17、A 18、B 19、B 20、C 21、D 二、填空题:

1、认知2、程序性知识3、内化4、原型操作5、实际动作6、,动力定型7、练习8、元认知 9、学习方法10、预测11、生成性学习12、陈述性学习13、问题的变式14、个性 15、把大目标分成子目标16、头脑风暴训练17、好奇心18、序列性

三、简答题:(见教材要点)

四、论述题:(见教材要点)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考查重点:1、品德及其结构

2、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4、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1、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 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核心),态度的行为成分

**品德的实质: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成分),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比如说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重要。

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致性: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其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

区别:1、二者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大,而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

称为品德)。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提出因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会依次发生“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4、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10岁以前:他律道德,受外部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表现为:1、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

2、以自我为中心,且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

3、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非主观动机。

10岁以后:自律道德。其判断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

5、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研究方法是两难故事法)182页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儿童及少数青少年)、习俗水平(青年和成人)、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出现)。

17

6、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A、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b自我意识增强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d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B、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 初中生的品德特点:1)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2)

道德感情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3)道德行为有一定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 与行动经常有距离。此时,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阶段,也是容易发生品德两级分化的时期。初二时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 7、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

A亲历学习(斯金纳:强化,惩罚) B观察学习(班杜拉:示范和替代学习),是学习态度的最有效方式。

8、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A依从(从众和服从),B认同( 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使自己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C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价值体系。) 9、 影响态度与品德条件:A外部条件(a家庭教养方式b社会风气c同伴群体)

B内部条件(a认知失调: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b态度定势;c道德认知)

10、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A有效地说服—正反面论据(教师的说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B榜样示范;C价值澄清(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D群体约定E赏罚控制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考查重点:1、心理健康的标准。

2、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3、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目标、原则及方法。

** 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 心理健康标准:情绪稳定、乐观;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 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恐怖症(社交恐怖,物体恐怖,处境恐怖);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偏执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冲动型人格,回避型人格);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意义:A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B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C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 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的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 在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上制定的评估手段:健康模式和疾病模式。

**心理测验类型:认知测验(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

**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包括评估性会谈和影响性会谈。

会谈技术: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其他心理评估方法有:观察法(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自述法。

** 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学会调适,包括调节和适应;寻求发展,以此为目标的心理辅导分别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和发展性辅导。

2、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A行为改变的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B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C

18

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即从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思考方式进而改善其情绪与行为,也称为认知辅导)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考查重点:1、教学目标的分类及表述方法。

2、运用指导教学法和发现教学法设计课堂教学。 3、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环节及模式。

** 教学设计:教学的系统规划及教学方法的设计。包括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 ** 教学目标的意义: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 1、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目标(接受,

反应,形成价值观,组织,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 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行为目标的陈述(三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目标的陈述(一般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陈述的标准: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能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 组织教学过程的9条件: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 常用教学方法: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自习的方法。 ** 三大教学媒体: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

** 课堂教学环境: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课堂设计的3种形式:基本的课堂设计,特殊课堂设计,暂时性课堂设计。

** 教学策略指教师为有效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法等。它涉及教学事件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

2、 三种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发现学习,情境学习,合作学

习);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掌握学习)。

第十、十一、十二章心理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19

6.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价值体系 D.策略系统

7.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8.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9.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10.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1.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认知性道德情感

12.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参与

13.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 )。 A.顺从、认同和内化 B.顺从和认同 C.逆反、认同和内化 D.认同和内化

14.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客观结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15.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好孩子”取向阶段

16.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比较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不稳定的

17.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 A.自律道德 B.无道德规则 C.他律道德 D.依存性道德

1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19.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20.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

A.权威阶段 B.可逆性阶段 C.公正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

21.(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加涅 D.皮亚杰 22.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

A.0—5岁 B.6—8岁 C.8—10岁 D.10—12岁

23.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20

搜索更多关于: 衡阳电大2014年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的文档
衡阳电大2014年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y97v21fx37k6x56aj2u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