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研究
摘要: 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1]。本文将从鄱阳湖生态旅游的自然资源概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鄱阳湖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鄱阳湖 生态旅游 可行性 对策
一、鄱阳湖地理与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一)鄱阳湖地理概况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南北长173km,最宽处约74km,湖岸线总长1200km,湖体面积358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6.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300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汇聚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和饶河五大水系,经湖盆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形成完整的鄱阳湖水系。鄱阳湖区包括沿湖的南昌、新建、进贤、余干、波阳、都昌、湖口、星子、德安、永修及九江等县市,共计面积19711.8km2。
(二)鄱阳湖生态旅游资源概述
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相比,它是基于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新的系统,更注重旅游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也是一种自然取向的观光旅游,并被认为是一种兼顾自然保护与发展目的活动。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优良,山水风光秀丽,人文胜迹众多,特色物产丰饶,水乡风情别致,且分布相对集中,便于连片开发,具有很高的旅游经济潜在价值,为打造鄱阳湖生态旅游景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鄱阳湖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结在万里长江的玉带上。宽阔的水面、清澈的湖水、丰美的草洲、连绵的湿地、数以百万计的候鸟、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有2400多条河流,有大小自然湖泊100多个,还有数以千计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五河”水系分别从南、东、西三面流入鄱阳湖;鄱阳湖是国际七大重要湿地之一,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著名湿
地名录,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鄱阳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群体栖息地,白鹤种群约占世界的95%以上,湖区内有1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4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13种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濒危鸟类[2]。
二、鄱阳湖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当前鄱阳湖区域的旅游产业布局是不平衡的。湖西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品位较高,旅游业起步较早,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而湖东地区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这种不平衡情况必将成为制约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鄱阳湖旅游整体形象不够鲜明,产品体系不完整,环境保护不得力。缺乏统一管理集约经营的机制。因此,调整鄱阳湖区旅游产业布局,对于鄱阳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开发利用不均衡
从旅游资源开发情况来看,鄱阳湖区当前总体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全国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大部分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还远未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大多数景区的旅游开发严重滞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条件极不平衡。多年来,环鄱阳湖地区旅游总体上是以位于西岸的庐山为中心,环庐山东南部的庐山区、星子县以及向南部主湖区延伸的永修县,沿湖旅游资源开发较早,得到了初步利用。而位于东侧的都昌县,境内鄱阳湖水域面积达1234平方公里,约占湖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县域范围内旅游资源颇为丰富,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屈指首数。但是,由于该县处于鄱阳湖腹地,又与庐山隔水相望,因此成为鄱阳湖旅游的“盲区”,至今未能形成旅游产业规模。
2、旅游形象不鲜明
长久以来,湖区各级政府对旅游区域缺乏科学合理的有效规划,并且未能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评价,对整体生态旅游资源的种类范围及自然环境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统计分析,不能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数据。另外,湖区各县市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各自为战”,大大降低了湖区旅游资源的整体组合品牌优势[3]。从旅游品牌的角度来看,虽然鄱阳湖
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较早,但由于没有全面统一的湖泊型生态旅游区域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导致宣传促销力度不强,难以形成旅游热点。鄱阳湖独具特色的水域风光资源、湿地候鸟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和水上运动资源等都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与其它湖泊型景区比较而言,洞庭湖以岳阳楼而名噪天下,而鄱阳湖却是除了候鸟以外,一直没有叫得响、打得出的特色旅游品牌。
3、产品体系不完整
多年来,鄱阳湖地区旅游开发建设由于没有总体规划,只注重“以资源为基础”的前提条件,而忽视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指向,导致低层次、重复性建设的现象屡见不鲜,沿湖景区景点的建筑风格与旅游功能基本相似,缺乏个性特点,难以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的产品体系。目前,鄱阳湖地区旅游依然以观光游览为主,住宿、餐饮也初具规模,但购物、娱乐和水上交通依然是薄弱环节。沿湖没有大型的水上购物、娱乐场所。基本上还是重“游山”而轻“玩水”,其旅游收入构成中,水上旅游的消费比例严重偏低,没有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
4、环境保护不得力
虽然鄱阳湖生态环境总体保护态势良好,但由于近年来气温不断升高,降雨量逐年减少,再加上污染源增多、无序采砂、筑圩围垦、大面积栽植速生杨树以及长江倒灌补水大量减少等多种原因,导致出现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水质降低、湿地干涸、草洲沙化等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发展生态旅游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生态旅游被当地政府当作促进经济发展的标签。把生态旅游当成了市场上招待客源的幌子,以迎合旅游者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对旅游者产生了误导,严重损害了景区的名誉,造成了生态环境永久的破坏,有悖于生态旅游发展的初衷。
三、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的可行性
从旅游交通区位来看,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正为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编织起一张立体的客运网,为游客出入景区提供了交通便利。昌九、九景、景婺黄、梨温、温厚高速公路串成了旅游区的环形快速通道。浙赣、皖赣铁路、京九、鹰厦、横南五条铁路大动脉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旅游交通工具。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周边的南昌、九江、景德镇机场都有航线为游客提供快速的出入通道,使鄱阳
湖生态旅游区具备了良好的可进入性[4]。
从旅游区域合作来看,鄱阳湖生态旅游区也有得天独厚之处。与东北的婺源、景德镇旅游区邻近,与东南的上饶市区、龟峰、龙虎山景区相邻,与北部的九江接壤。这就使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可以与周边几个著名旅游区实现合作,产品互补,联合促销,客源互送,迅速做大旅游市场,打造旅游品牌。
从旅游开发建设来看, 通过二十余年的开发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区业已成为江西旅游业的亮点区域。鄱阳湖各旅游景区也从发展旅游业中尝到了甜头,各级党政组织也都比较重视对这一产业的多方面投入,注意协调各方力量,创造有利于发展旅游业的环境氛围。发展旅游业的组织领导、管理经营、规划建设及宣传促销等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旅游业人才队伍也初具规模。各方投资者纷纷看中了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投资兴业的美好前景,投融资渠道宽广多样。
四、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对策 (一)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历资源型到市场型再到现代大旅游型的转变过程,在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上,必须依托该区域的生态产业,建立起良好的生态旅游经济体系、社会体系、技术体系和政策体系,谋求最佳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要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协调发展、整体优化,以谋求旅游产业发展效益最大化。以市场为基础、依托资源优势、明确发展定位、整体规划建设、实现既定目标。按照鄱阳湖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各县(区)应有自己的特色,应避免近距离的重复建设,并使整个鄱阳湖生态旅游产品体系趋于完善[5]。
鄱阳湖区以庐山世界文化景观、候鸟王国而闻名于世界,所以在开发过程中要把握这一主体特色方向,并不断加以充实完善和提高。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水资源是湖区最大的旅游资源,水文化是本区的一大文化特色。鄱阳湖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会聚之地,许多诗人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句,如王勃的“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苏东坡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绘的都是鄱阳湖的胜境。庐山是世界著名的世界文化景观,文化气息浓厚,是赣文化的代表,溶佛教、道教、儒学精神于一山。此外,鄱阳湖又是世界闻名的候鸟王国,是有名的白鹤之乡,无数只色彩各异的候鸟,上下飞腾,时而掠过水面,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