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空奋飞,时而盘旋俯冲,钻入水底觅食。洁白的鹤群连成一线,像一道白色的长城,蔚为壮观。这是鄱阳湖区的又一大特色。
(二)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对策 1、均衡开发,合理利用
在鄱阳湖这样一个大区域发展旅游,既要树立鄱阳湖区旅游整体形象,又要体现各区的不同特色,突出其鲜明的开发主题。要以高起点的战略研究来指导资源开发和区划布局,以保持旅游开发的连续一致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通过以下三方面来落实:其一在功能分区上,以主题内涵加以区别,连片(线)开发,以保证建设可操作性;其二在政策体制上,将规划体现于政府的政策及管理体制中,以保证管理的可操作性;其三在时间安排上,采取整体规划、分期开发的序列安排,以保证开发的可操作性。
合理开发利用鄱阳湖独具特色的水域风光资源、湿地候鸟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和水上运动资源。继续巩固发展湖西地区传统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庐山龙头作用,打好冬季候鸟品牌,通过旅游产品创新与旅游线路组合等方式,辐射和带动湖东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在湖东地区开发两到三个核心景区,使其成为湖东地区旅游发展和布局的支点。湖东地区建设新的景区,一方面应注重地域特色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又要强调景区自身的特色,强调与湖西景区旅游产品的组合,实现客源共享,以求将鄱阳湖旅游业蛋糕越做越大。
2、打造品牌,创新模式
鄱阳湖是世界重要湿地,我们要以创造世界一流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为目标,努力探索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最佳模式。在具体操作上,应广泛收集国内外成功的生态旅游开发案例,并组织专家学者举行专题研讨会,找出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应该避免的问题,最后形成自己的开发模式。要树立“大宣传”观念,宣传营销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舆论宣传和促销中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作用。要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对生态旅游的整体策划和宣传促销,增强鄱阳湖生态旅游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6]。
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造特色品牌,以品牌扩大旅游的影响力,增强竞争力。从旅游产业正处于全面加速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借鉴、引进成熟的产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个性化管理,实施适度规模、
均衡生产、市场细分等措施,进一步做大做强鄱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同时,也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促进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与专项旅游的同步发展,使得规模扩张与效益提升相得益彰,实现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设计产品,完善体系
当今世界,旅游者的个性旅游需求越来越突出,传统的资源导向开发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所以,在进行旅游功能区划建设的时候,应注重市场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影响。重视对市场的调查与研究,把握市场脉搏和发展趋势,推出适销对路的高品位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体系通常可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认知层次、体验层次、观光层次和享乐层次,按照环境责任的高低,其生态旅游属性依次降低,鄱阳湖地区生态旅游现在仍以观光游和享乐游为主。因此,应加强认知层次和体验层次的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7]。
目前,国际旅游市场已由传统观光型生态旅游产品向多元化生态旅游产品转化,因此,完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显得十分重要。根据对鄱阳湖区域旅游资源分布的状况,旅游资源结构、品位、差异性和互补性,资源保护与管理的便利性以及旅游线路组织的合理性、可能性等因素的分析,可将鄱阳湖区划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功能旅游区:(1)北部文化观光与山水揽胜旅游区(2)中部水域风光与湖泊生态旅游区(3)南部革命胜迹与文化观光旅游区(4)东部农渔生态与水乡休闲旅游区。
4、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旅游开发的主流,其核心是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一致,是长远持久的弹性发展,而不是潜伏着未来危机的眼前经济高速增长。鄱阳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原则。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性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具体来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相关产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促进鄱阳湖区经济结构的优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开发、利用、保护、完善鄱阳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尤其应注意水体的保护。进一步加强鄱阳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工业、生活及农业水源污染、违法违规采砂、非法筑圩修坝等行为的惩罚力度,为打造鄱阳湖生态旅游休闲胜地创造良好的发展
环境。
通过发展旅游业,旅游扶贫,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让当地人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所以鄱阳湖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和战略计划,统一部署,严格执行可持续发展政策,实现鄱阳湖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加强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水平。努力做到配套齐全,布局合理,便捷安全,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与游客需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编著.旅游环境保护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2]徐俊如,吴文峰. 情系旅游圣地.江西.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张学玲、杨荣、陈美球、蔡海生.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开发可行性研究.农业考古,2008,3
[4]詹显华.江西省环鄱阳湖旅游圈发展对策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4
[5]孙冬英,樊春梅.环鄱阳湖生态旅游格局及其发展研究.改革与战略,2008(12) [6]黎先胜,永州市城区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8(17)
[7]黄细嘉,谌贻庆,龚志强.鄱阳湖区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与开发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