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的考查类型及应答技巧
山东省即墨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王晓燕 张雅萍
古代诗歌的鉴赏是语文试题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题目,在全卷中占了6分。《考试说明》对诗歌的考查有如下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过历年学生的得分情况看,这一块得分极低,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如下原因:答题步骤不明确,答题思路不清晰。现在的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在阅卷时一般是采点给分。因此在答题的时候就应该根据分值考虑如何组织答案:分几层,顺序该如何安排?近几年的高考古诗鉴赏主要突出考查了形象的感受,意境的再现,“诗眼”的揣摩,表现方法、表达技巧的把握。下面就谈一下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及技巧。
一、考查“形象”感受类的技巧及步骤。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描绘的人物形象又包括包含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人物形象即诗歌中通过人的言行举止所刻画的人的形象及性格特点。如: 寄吴德仁兼简季常
苏轼
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竹杖落手心茫然。
1、试概括诗中妇人的形象。 答:她是一个蛮横、凶悍的妇人。 2、简析诗中妇人的形象。
答:龙邱居士非常健谈,半夜时分还谈空说有,大谈玄学,不知疲倦。谈兴正浓之时,妻子发怒了,她气急败坏,恶狠狠地大吼一声,吓得龙邱居士瑟瑟发抖,不知所措,拄的拐杖也落手了,掉在了地上。
文章用比喻的手法,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蛮横、凶悍的妇人形象。
小结:概括形象的步骤:谁(人物)+形容词+人
简析形象的步骤:叙述诗歌主要内容+表达技巧+概括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还包括包含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如: 瀑 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涓涓细流不辞劳苦,汇聚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大海波涛。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塑造的瀑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二、考查“意境”再现题型的答题步骤及技巧
意境即诗人描绘的客观物象与其流露的主观情意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
境界。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此类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描摹诗歌中主要的意象(图景),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形容词),幽静、萧瑟、孤清、雄浑、壮阔 第三步:剖析作者的感情。
如: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
“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是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落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已是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舟独照的冷清意境。
三、考察“诗眼”揣摩题型的答题步骤。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词。答此类题应按照以下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原句的图景。 第三步:明确该字的效果。
如: 十五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第四句中的“落”也有写作“在”的。你认为用哪一个词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1、“落”字较好。它给人以动感,化无形为有形,仿佛那段秋思随月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使球思形象化,更为生动感人。
2、“在”字较好。明明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用“在”使秋思拟人化,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四、考查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类题型的答题模式。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有对比、烘托、渲染、象征、用典、比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此种类型的答题模式应该是这样: 第一步:明确运用的表现手法或表现技巧。关注全诗从整首诗揣摩运用的表
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运用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 第三步:揭示运用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后的作用及效果。 如: 绝句 石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 ,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展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问: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具体分析。本诗的表现手
法有借景(物)抒情、对比烘托、通感,答时任选一点即可。
答: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落、不能自主比喻自
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答: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
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答: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
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点体会与心得,经过实践的考验还是 比较行之有效的。其实不管哪种类型,我们在答的时候都应该按照一定的表
述格式,这个表述格式就是文字的组织与表述。鉴赏既然属于评论,表述时 就应该当作小论文来写,最好按照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