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温江区寿安学校 谢春
一、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
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咏叹出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学习本课要积极投入放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有张力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
二、学情分析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西北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七年级的学生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我搜集了一些视频和图片资料,本着从实用和增加学生直观体验的原则穿插于学生的朗读与品味过程中,学生借助这些素材能更好地实现美文美读,从美读中体味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从美读中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和深意。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2)多角度、多层面品味赏析描写安塞腰鼓的语句。侧重体味排比句式及短句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
(3)体会课文对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律动和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多角度、多层面品味赏析描写安塞腰鼓的语句,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
2、教学难点:学会创造美,能运用一定修辞及短句,描写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五、教学策略
1、多媒体助学。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形象感知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拓宽课堂的广度。
2 、诵读导学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又从更深的感悟中,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3、讨论合作学习与点拨结合。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学会探究合作式学习,扩大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就感。
六、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预习反馈,正音正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1、抽生朗读,正音正字。 正确书写。 2、观看视频,了解安塞腰鼓特点。谈自己观
2、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表演视频,讲述安塞腰鼓表演特点。 二 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教师活动 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安塞腰鼓特点的一句话。 (师生合读主体部分朗读指导) 2、课文分别从哪些方面来赞美安塞腰鼓的“好”呢? 三 精读品味,感悟文章的语言美 教师活动 1、安塞腰鼓的四种美,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用“我喜欢 ,它好在 ”(从修辞、句式、炼字、写作手法等角度)的句式加以赏析。(答题指导、朗读指导) 2、作者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看黄土高原图片,了解它厚重的历史) 追问:作者笔下的安塞腰鼓如此之美,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更美。你能说说作者想借安塞腰鼓歌颂些什么吗? 四 拓展延读,描绘家乡美 教师活动 在我们的家乡四川有哪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呢?请观看一组图片,适当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尝试用短句进行描绘。 (看变脸图片,用自己的笔写下感受。) 五、 作业 教师活动 1、背读文中的雅词、美句、精段,归纳积累本课所得。 2、利用本节课所涉及到的修辞手法,描述一个你熟悉的场面。 后感。 学生活动 1、浏览课文,勾画、明确: 壮阔、豪放、火烈 (齐读读出粗犷、豪放) 2、筛选信息、朗读勾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场面的壮阔美、鼓声的激越美、后生的力量美、舞姿的变幻美 学生活动 自由朗读,勾画、批注,思考回答。 修辞:排比、比喻、反复 句式:短句 赞美了黄土高原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元气淋漓、搏击、贫穷、与命运抗争。(歌颂了生命和力量) 鸡啼喻新的开始,新的希望。(表现要冲破贫穷落后的束缚、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 学生活动 变脸、蜀锦、风筝、评书、川菜等 自己写作,全班交流 学生活动 1、学生课下背诵,同桌互相检查,组长记录并汇报给老师。 2、所写的文章组内交流,每组选取优秀文章2——3篇全班交流
安塞腰鼓
板书设好
场面 鼓声 后生 舞姿
赞
计 生命
力量 文化
希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