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高燕复式向斜(4)
向斜南翼保存较完整,寒武系直接覆于震旦系之上,北翼被断层破坏。复向斜槽部主要由寒武系下统组成,向斜两翼北陡南缓,有向南倒转的趋势。整个复向斜受城巴断裂带和乌坪断裂带控制,作北西310°弧形延伸。二级分支坪坝——修齐扭性冲断层将向斜斜错,使南盘向西扭动,产生扭断的北侧为三级分支的褶曲及断层,并呈北东东、近东西向与坪坝——修齐断层锐角相交。而该断层与城巴断裂及乌坪断裂亦呈锐角相交,构成了一个作顺时针方向扭动的配套构造。
坪坝——修齐断层,迹线作北西西向波状延伸,长约40公里,断面倾向北东,倾角60°~70°。断层错断城口—高燕复向斜,南盘向西使震旦系错动8公里,沿扭裂面产生强烈糜棱岩化。次级近东西向入字形断裂沿扭断层两侧分布。
南大巴山凹褶束(Ⅳ10)
位于乌(龙)坪(坝)断裂带以南,南界大致在固军~红花一线(沙市隐伏断裂)。出露寒武系~三叠系,是大巴山推覆构造前缘叠瓦褶断带的南缘部分。由一系列走向NNW→NW→NWW→近EW向,轴面直立或倾向北东的紧闭褶皱和逆冲断层组成,总体呈一向南突出的弧形。由北往南褶皱变形逐渐减弱。即由紧闭倒转褶皱、斜歪褶皱到开阔褶皱,轴面由倾斜到直立,逆冲断层规模逐渐减小到不发育。其褶皱及断层特征见表7。
2、秦岭地槽褶皱系(Ⅰ2)
西以玛沁——略阳深断裂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为界,南以城巴断裂带与扬子准地台为邻,重庆市范围内仅为北大巴山印支褶皱带南缘。
北大巴山冒地槽褶皱带(Ⅱ4)
是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南缘部分,南以城巴断裂带与扬子准地台分界。晚南华世~下古生代,沉积了一套与陆间裂谷作用和岩浆活动有关的次稳定陆壳型碱性、弱碱性复陆屑建造和稳定陆壳型炭质泥岩、炭质镁质碳酸盐岩、远硅质岩、泥质、泥砂质碳酸盐岩的建造组合。三叠纪中、晚期华北与华南二板块发生陆~陆斜向穿时碰撞成山,形成了以印支造山运动为主的褶皱带,后经燕山、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在自北而南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陆内挤压、推覆、剪切而逐步发展形成的。
区内构造由一系列北西向紧密线形复式褶皱及斜冲断层组成,构成叠瓦状逆掩推覆构造。构成复式褶皱的向斜形态相对完整,背斜普遍遭受断层破坏。平面上,由城巴断裂带往北东,褶皱强度和密 度都显示出由强到弱、由密变疏的特点。剖面上,褶皱强度越近地表越强烈,反映出一种不协调的脱顶现象。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以北东盘向南西盘斜冲为特点。断层两侧,片理化现象普遍,片理走向与断裂接近;岩石破碎,局部地段可见强裂糜棱岩化,内含两侧岩石的小角砾,糜棱岩化带宽3~10米;破碎带内含挤压成“长条状”、“扁豆状”、“眼球状”的火山岩及沉积岩碎块,长轴多平行于破碎带,两侧有炭化现象;沿断裂有辉绿岩、辉绿辉长岩、闪长岩侵入,常有再次挤压破碎的现象,并常有次级断裂及牵引褶曲产生。区内以岚溪—东安复式向斜为主体,其特征简述如下:
岚溪—东安复式向斜(2)
位于高滩—兵街复式向斜南西翼之边缘部位,表现特征为:
褶皱呈密集连续线状,定向分布,褶距200—700米,轴向北西310°左右。单个褶皱延伸长度很大,褶皱轴部圆滑,轴面多倾向南西。以次级向斜而言,其南西翼(即相邻背斜之北东翼)产状为倾向北东20°—55°,倾角60°—85°,局部倒转,倾向南西230°,倾角80°左右;北东翼倾向南西200°—260°,倾角40°左右。往南东,局部在河鱼之北土垭子一带,以龙潭河组为核部的次级背斜北东翼扭成同斜倒转褶皱,两翼产状相近,倾向南西200°—300°,倾角85°—88°左右,倾伏方向多数向北西,少数向南东。个别向斜褶皱之昂起端相向而倾,背斜倾伏端则相背而伏。
密集线形连续褶皱多表现在震旦系上统以上地层内,一进入侧翼龙潭河组凝灰质杂砂岩,其密集
20
表7 南 大 巴 山 凹 褶 束 主 要 褶 皱 特 征 表
编号 名 称 位 置 轴 向 轴部地层 两翼地层 两翼倾角 (度) 北翼18—42 南翼38—60 长度 (公里) 62 形态特征 6 旗杆山向斜 旗杆山—俞家梁 310° T1j P—T1j 不对称线状向斜 复背斜形态被蓼子口—蒙蒙溪断层及双河—桐油坝断层破坏殆尽,上盘∈3或O2推覆于P之上,断距600—1200米 不对称线状向斜 不对称线状向斜 由鸡鸣咸宜冲断背斜及似鼻状冲断背斜组成,北翼较缓,南翼较陡甚至倒转。背斜受双河—柯家洞冲断破坏,断面倾角60°—70°,倾向南西,鸡鸣咸宜冲断,倾向北东,倾角60°—70°,并且次级分支断层发育 不对称线状向斜,局部两翼均有倒转现象 由九盘石—建楼背斜、中岗—大张岩向斜、咸宜背斜及渔沙冲断层组成 向斜被满月冲断破坏。断面倾向南西,倾角45°—65°,两盘次级褶皱发育。 7 庙坝—桐油坝冲复背斜 庙坝、蓼子口、土城 310°—270° ∈3 O >100 8 9 梆梆梁—猫儿背复向斜 团城—双河背斜 梆梆梁—猫儿背 团城—双河 305°—270° 300°—310° T1j S、P O—T1d P—T1d 北翼50—70 南翼25—45 北翼25—50 南翼50—70 120 60 10 明通—咸宜冲断复背斜 明通—咸宜 320°—290° ∈3 O—T1d 北翼约30 南翼30—60 约80 11 八台山—大宁厂向斜 八台山—红池坝—大宁厂 290°—270° T1d P3—T1d 北翼40—80 南翼50—80 北翼30—60 南翼40—70 北翼20—70 南翼30—55 约180 12 渔沙—建楼冲断复背斜 渔沙—建楼 280°—290° ∈2 O—T1j 约120 13 满月冲断向斜 满月一带 300°—280° T1j O—T1d 87
21
续表7 南 大 巴 山 凹 褶 束 主 要 褶 皱 特 征 表
编号 名 称 位 置 轴 向 轴部地层 两翼地层 两翼倾角 (度) 长度 (公里) 形态特征 主体在四川境内,两翼基本对称,区内处于其倾伏段 两翼基本对称,其西段南翼被红花断层破坏,断面倾向北东,倾角50° 北翼较南翼陡 14 天子城背斜 天子城 320° S2 P—T1d 55—70 约25 15 红花—龙洞冲断背斜 红花—关庙 290°—270° S2 P—T1j 50—70 约80 16 尖山—巫溪向斜 朝阳—起阳背斜 尖山—巫溪 280°—270° 280°—270° T2b ∈3 T1d—T1j S—T1j 20—40 北翼30—60 南翼40—70 北翼8—28 南翼5—44 120 17 朝阳—起阳 140 不对称线状背斜 18 大木垭背斜 大木垭一带 280° P3、T1d+j T1d—TJx 60 不对称线状背斜 19 芹菜坝向斜 芹菜坝—孙家湾 120°—80° 280°—290° N85°—75°W N85°—50°W T2b T1j 22—32 60 两翼基本对称 20 小石峡背斜 小石峡 T1d T1j 北翼22—26 南翼40—50 北翼6—55 南翼5—29 40 不对称线状背斜 21 红岩向斜 万星坝—红岩—新田湾 双河口—龙池坪 J2s TJx—J2x 61 不对称线状向斜 不对称线状背斜并发育多组次级褶皱 22 龙池坪背斜 T2b 北翼11—33 TJx—J2x 南翼15—76 46
22
度和强度均明显减弱,常作单斜产出。
向斜腹部断裂少,以紧密褶曲为主。断层见于老鸦口——八字坪间,与褶皱伴生,彼此产状接近。断面倾向北东、南西均有,倾角60°—75°。北东盘往北西方向斜冲。
大店子——油房斜冲断层(1)
紧靠岚溪——东安复式向斜之北东侧分布,沿背斜轴部发生。除主断层外,旁侧多有分支。总体作北西300°—320°延伸。油房断层切割南华系——寒武系毛坝关组,北东盘往北西方向高角度斜冲。最大冲断幅度见于大店子南东大燕山一带。沿断层破碎带,糜棱岩化、基性脉岩侵入等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示。断面产状在南东段向北东倾,大店子以西,随褶皱轴面倒向北东,断面产状亦转为南西倾斜。
第三章 深、大断裂及基底断裂
第一节 深、大断裂
1、城巴断裂带
该断裂位于大巴山南缘城口—巴山一带,前人资料称“城口—房县深断裂”或“大巴山深断裂”。北西端起于陕西西乡,与“阳平关~洋县深断裂”相交,东端止于湖北房县,与“襄樊~广济断裂”相交。总体呈向南西突出的弧形,与之配套的一列系弧形构造常称“大巴山弧形构造”。该断裂全长大于300公里,为秦岭地槽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分界断裂。
在重庆境内的一段,断面呈波状,北倾,倾角40°~80°,上盘为上青白口统龙潭河组,自北向南推覆于扬子准地台大巴山陷褶束的震旦系、寒武系之上。断裂带两侧劈理、片理带宽数十至百余米。产状与断面一致。构造破碎裂带显著,炭化、糜棱岩化、构造透镜体、擦痕均很发育。两侧常伴生次生褶皱、断层。上盘线性构造强烈而突出,构成叠瓦状推覆构造体,下盘褶皱形态相对平缓开阔,有远离主断裂逐渐减弱之势。
断裂规模大,活动历史长,控制了两侧的沉积作用。断裂以北的震旦系、寒武系为半深海滞流还原环境沉积,属冒地槽型建造系列,以南为扬子准地台北缘浅海陆棚碳酸盐环境沉积。
该深断裂是一发生于震旦系至三叠系与青白口纪变质火山岩系(龙潭河组)之间的滑脱剪切带,滑脱作用发生于印支期,造成南秦岭地壳缩短100公里以上。
2、乌(龙)坪(坝)断裂带
走向呈北北西—北西—近东西向展布,总体上呈向南突出的弧形,全长超过200公里,向北西延入陕西境内,是城口凹褶断束与南大巴山陷褶束的分界断裂。断裂迹线呈波状曲线,上盘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由北向南推覆于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及侏罗系之上。断裂破碎带发育,宽5~20米,带内分带现象明显,可分为炭化泥砾带、构造角砾岩带、碎裂化灰岩带、构造透镜体带、片岩带及强破碎带。
第二节 基底断裂及隐伏断裂
1、华蓥山断裂带
该断裂北起于大巴山以南万源地区,经达县、北碚,南达宜宾并进入云南境内,全长500公里以上,是四川(重庆)台坳中川东(重庆)陷褶束与川中台拱的分界线。
该断裂带多隐伏于地下或断续出露,在卫片上,线性特征明显。地表主要出露于广安天池~北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