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城市,为加快建设经济殷实、精神富足、文化多彩、环境优美、民主法治、社会和谐、宜居宜业的幸福汕头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三、2012年工作安排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幸福汕头为目标,擦亮特区牌子,深化改革开放,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大特区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工业增加值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工业总产值增长15.4%,农业总产值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6%,外贸进口总额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30%,实际吸收外商投资总额增长2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节能减排指标完成省下达的控制目标任务。 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各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创先争优,在此基础上,集中力量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加快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提升集聚辐射服务功能 完善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对汕头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在全国各地交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汕头没有与时俱进、抓住机遇,未能形成畅通的对内对外互联成网的立体交通网络,特别是深水港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此,从今年开始,必须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加快启动对内对外通道建设,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和服务功能,让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在服务和辐射周边中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港口方面。加快促成中远集团等大型码头运营商、航运龙头企业全面参与汕头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港口资源,发展物流业务及船舶运输服务业务。启动广澳港区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2万吨级石化码头、海门港区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和项目核准。全力推进广澳港区防波堤工程建设,推动粤东煤炭中转基地尽快正式营运。加大力度优化大通关环境,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培育提升汕头港作为区域性大宗物资和原材料进口港的地位。做强做大对台直航航线。 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方面。要根据特区扩围和区域中心城市的新要求,围绕对接潮汕机场和厦深高铁等重大交通枢纽,着力做好交通规划,加快完成汕头至揭阳高速公路(机场路)汕头段建设,确保2013年全线完工;开工建设汕头至揭西、潮州至惠州、揭阳至惠来高速公路汕头段,完成潮汕二环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前期工作,并力争列入省“十二五”立项开工项目,实现汕潮揭公路互联成网,为推进区域一体化、同城化创造条件。加速完成省道潮汕路路面大修,启动国道206线大学路段改造工程,更新提升通往新机场的快速通道,实现与潮汕机场的高效对接。完成国道324线澄海路段、和惠路段大修工程,金凤路桥黄河路段改造、陈沙公路西延段工程;启动国道324线潮阳潮南路段改造、省道司神线陈沙公路至惠来段路面大修工程、泰山北路跨梅溪河桥建设。力争南澳大桥年底合龙建成。 铁路方面。全力配合厦深高铁汕头段建设,争取铁路部门尽早启动厦深高铁进汕头站联络线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汕头港疏港铁路、阜鹰汕铁路梅州至汕头段前期工作。积极配合省编制粤东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规划。 (二)强化产业引导扶持和规范管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是实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夯实幸福汕头物质基础的迫切需要。要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侨乡、海峡西岸和特区开放优势,策划、包装、推介一批重大产业合作项目,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本地民资和海内外潮商“三种资源”投资落户汕头,同时,扶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 加强产业规划和园区建设。实施《南部沿海产业带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的意见》和《工业产业发展布局规划》,明确各类园区的产业定位布局,严格产业准入,突出主导产业,推动形成布局合理、特点鲜明、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研究出台鼓励企业进园区集聚的政策措施,在园区准入、土地供应、费用减免、融资、财政扶持等方面加大力度,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通过园区配套共建、资源共享、污染共治,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完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高新区在政策鼓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上的优势,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型项目扩大规模,发挥效益。加快创建综合保税区,推动保税区与广澳港港区联动。抓住入选省十大产业转移重点园区的契机,全力加快濠江电子电路工业园、南山湾科技园、潮南产业转移工业园、广澳片、海门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招引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进园发展,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整合现有工业园区土地资源,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抓好园区二次开发。 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鼓励进口产品和技术目录》进口贴息政策,支持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装备的进口。加快国家精细化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汕头)、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东)玩具安全研究中心、国家家用纺织品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玩具检测重点实验室、广东出口玩具与礼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粤东云计算中心等的建设,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创造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条件,促进政府、企业与大型央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和标准联盟,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都市精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积极推进遍布各地的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打造全国“建筑之乡”。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利用“三旧改造”政策,加速推进城区“优二进三”,鼓励采取土地置换、土地使用权调整、改变土地用途等方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有效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商贸流通业发达、高端商业写字楼集聚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加快推进百脑汇、苏宁电器、红星美凯龙、星湖城、龙湖乐园、华润万家、长江路北、广厦正大广场等一批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增强大城市商业集聚辐射功能,推动综合百货超市、文化娱乐购物中心等高端服务业态迅速发展。实施《加强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启动珠港新城总部园区建设,优先安排上市企业总部进驻。着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支持鼓励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创业(风险)投资、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各类机构,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大力推动企业改制上市,争取新增上市企业4家以上。加快澄海国际玩具商贸物流城、广澳物流园区、粤东物流新城、谷饶国际针织内衣商贸城、峡山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筹划建设区域性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大力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启动“汕头数据特区”项目。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出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保障、资金引导、项目建设、技术攻关、市场拓展、人才支持、政府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破解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难题。统筹安排中央、省、市的扶持资金,采用竞争性扶持形式,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强化投资引导,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重点企业与央企或海内外大型企业战略合作,启动建设“中国锆城”东里片区、汕头卫星应用产业园区、电容式触摸屏产业等项目。加快推进合成云母产业化基地、数字化超声仪器生产基地、益德环保新型包装材料、西北航空科技飞机刹车片、鑫瑞新型防伪包装材料、猛狮纯电动汽车研发等项目建设。 实施海洋旅游综合开发。充分发挥海湾和海岛生态资源优势,规划国际邮轮码头、游艇基地、帆板基地、直升机场和文化、体育比赛集训场所,开发无居民海岛,发展海上运动、海岛冬季阳光旅游等旅游项目,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争取把南澳打造成为集休闲、商务、会展、观光、度假为一体的高端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岛。加快开发南山湾、北山湾、海门湾,引进品牌酒店,打造高端休闲度假区。 规范市场主体经营管理。坚持“以清理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原则,持续不断地开展经济户口清理,强化各类市场主体经营管理,依法规范所有经营商户生产经营证照,严肃税收征管,推行“阳光税务”,落实税负公平,引导企业自觉承担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共同营造共赢可持续发展环境。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在规范清理中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对生产、仓储、生活“三合一”单位安全生产的专项整治,有效防止恶性安全事故发生。加大力度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打假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三)全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管理,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城乡统筹,树立城市转型发展新理念,走符合汕头实际的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城市化道路,打造粤东城市群,提升综合竞争力,是汕头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建设幸福汕头的内在要求。 树立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大特区城市建设。要以绿色、智慧、包容、人本的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规划对统筹配置空间资源的基础性、先导性和规范性作用,全面开展覆盖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不断推动城市化布局、形态、风貌有新突破。要深化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加速推进“一湾两岸”城市核心圈建设,精心打造“一核多组团”的大特区城市新格局。濠江新城项目要加快南滨片区12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苏埃湾过海隧道。珠港新城要抓紧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整合盘活土地资源,尽快启动珠港新城总部经济园区建设。东海岸新城完成围内土地吹填约15平方公里,完成新津、新溪、塔岗围三个片区海堤抛石工程,启动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西部生态新城要抓紧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发挥依托汕头大学和连接潮汕机场、厦深高铁站的优势,共同规划打造以高新产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生态低碳智慧新城,今年要加快金凤西路一期工程,尽快启动金凤西路二期项目建设和土地储备运营开发。加快潮阳东部新城、潮南行政新区、厦深高铁潮阳站(谷饶)物流新城、澄海“中国锆城”等一批项目的战略合作开发。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牵头推动汕潮揭同城化发展,近期以便民惠民为切入点,先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车辆通行便利化、电视信号互相落地、电话同网同费、医疗卫生协作等合作事项。 创新城乡发展投融资机制,推动城乡综合运营开发。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各种金融杠杆和市场融资功能,改革创新城市投融资建设运营体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建设投融资机制和平台,着力解决城乡建设、城市更新的资金瓶颈。开放市政公用事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和运营市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综合运营开发。加强监管和搞活并举,加快国企改革步伐,整合盘活国有资产和资源。加强土地管理,大力清理闲置土地,完善土地储备管理经营机制,实现土地有效盘活和节约高效利用。争取第一季度完成发行城投债一期13亿元,精心策划一批条件成熟、带有全局性、利于滚动开发、良性循环的城市开发项目,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力促城市面貌有新改观。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