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三 国殇 燕歌行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菩萨蛮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一、古诗文阅读
(2019·山东青岛二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 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幅巾藜杖北城头”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为其下文描述抒情作了铺垫。
B.“两行雁带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诗人也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
C.“身世安危入倚楼”中,从字面看作者是在感慨自己身世的安危,实则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D.“横槊赋诗非复昔”中,“横槊赋诗”这一典故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也有体现,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在本诗中指作者当年的军中英姿。
解析:选B 鸿雁将秋来的消息传来,非将思情带回故乡。
2.本诗首联中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请找出来,并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是“愁”。①首联描述自己拄杖伫立在北城头,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引发了愁绪;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北雁南归,对国土之忧愁涌上心头;
③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忧愁满怀;④尾联追忆“横槊赋诗”,感慨壮志难酬之悲,愁味悠长。
参考译文:
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只见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浓厚秋意。眼望破碎的山河呵,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呵,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引用《三国志》说明巴丘的重要,为题目“书事”打下埋伏。此句提出读《三国志》时就认识巴丘的重要,总想能亲临其地。
B.三、四句是名句,第三句写眼中所见,视线由广阔的“洞庭野”收至“岳阳楼”,第四句写秋冬风急天高的声势。
C.“十月江湖吐乱洲”写洞庭水落,湖中出现七大八小的沙洲。“吐”字用得特别生动险劲。“洲”字着一“乱”字,也隐喻世事之乱。
D.尾联从结构上是回应首句。题目叫“巴丘书事”,却没有写出什么事,所谓“书事”,就是让读者从尾联中去体会。
解析:选B B项第三句是耳闻,写声,写了秋冬风急天高的声势,给人一种动乱危迫的感觉。第四句是目睹,写色,写了眼中所见,表现日影紧抱岳阳
楼的景致,两句相连,使读者从景色引起更多的联想。
4.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表达了作者坎坷漂泊的感慨,报国无门(或年老无成)的哀叹,忧国伤时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宋]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 ①刬(chǎn)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②南徐: 今江苏镇江。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篇开篇直言“离恨”,将春夜话别的无尽离愁比作绵绵春雨,化无形为有形。
B.“添得”二句承接前句,明写春雨使江水上涨东流,实写离愁绵绵不绝。 C.“弱柳”一句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写弱柳留不住离舟,留恋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D.上片借“春雨” “春江”“弱柳”营造出伤感的离别气氛,将惜春之情与惜别之情相融为一。
解析:选D D项,“惜春之情”是无中生有。
6.同样写离情,本词结尾两句“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下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手法技巧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相同:①都运用了虚写(想象),这几句都是离别后词人想象的凄清孤寂的情境。②都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离恨与思念。杨词用无数遮人视线的乱
山,柳词用酒醒后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借凄清孤寂之景来表达离别后的孤苦与思念之深。不同:杨词运用了对写法(曲笔),悬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却有乱山遮隔,从对方着笔,表面写友人思我,实则一语兼言两者,把双方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
二、语言文字运用
(2019·四川成都石室中学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农业文明时代,绿水青山是真实的自然景观,金山银山则是悬设的物质财富梦想。虽然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________,但对农业文明时代的人们来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关的联系。在这一历史阶段,绿水青山是人们栖息的家园,具有灵性色彩,仿佛就是人们生命的背景和底色,向人露出诗意的微笑。但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非总是如此融洽。古往今来,各种自然灾害________。当________之际,千百万生命被无情吞噬之时,大自然对人类而言也会显露出极其狰狞的一面。只要生产力尚处在低下状态,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匍匐”着的命运就难以改变。工业文明时代,科技革命让生产力插上了翅膀,不但让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有了深刻认识,也让物质财富快速积累。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征服,使自然景观与财富梦想的界限被打破了。绿水青山被________的科学技术所征服,人们只要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喊一声“芝麻开门”,大自然在人们面前仿佛就打开了无尽的宝藏。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 )。如此一来,自然界便不可避免地褪去诗意的形象,沦为表现人的占有欲和征服力的主战场。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依山傍水 史不绝书 狂风暴雨 日新月异 B.依山傍水 不胜枚举 五风十雨 瞬息万变 C.一衣带水 史不绝书 五风十雨 日新月异 D.一衣带水 不胜枚举 狂风暴雨 瞬息万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