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
理综-生物试题
1.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 B. 某些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 C. 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会阻碍性激素进入细胞
D.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质进出细胞膜方式主要分跨膜运输和非跨膜运输,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方式 浓度梯度 载体 × √ √ 能量 举例 × × √ O2、CO2、H2O、甘油、乙醇、苯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无机盐、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自由扩散 顺 协助扩散 顺 主动运输 逆
非跨膜运输主要包括胞吞胞吐。结构基础:细胞膜的流动性。
胞吞: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的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
胞吐: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上,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
【详解】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结构的基本骨架,生物膜的功能主要是由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决定的,A正确;某些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如神经递质,B正确; 性激素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的协助,所以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不会阻碍性激素进入细胞,C错误;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易错项C,性激素化学本质为固醇,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运输。
2.青霉素能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来杀死细菌,某研究小组探究了物质M(实验中该物质的浓度不变)和不同浓度的青霉素对某种细菌死亡率的影响,处理方法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 青霉素对具有细胞壁的各种细胞都具有抑制作用 B. 该实验中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青霉素
C. 物质M会减弱不同浓度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形成的抑制作用
D. 青霉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随着青霉素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但物质M对细菌没有抑制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起杀菌作用。据图分析,随着青霉素浓度的增加,细菌死亡率增加;对比三条曲线说明,在一定的青霉素浓度范围内,物质M可以减缓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抑制作用。
【详解】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真核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青霉素对真核细胞的细胞壁应该没有抑制作用,A错误;对实验的自变量是青霉素的浓度、是否加入物质M,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在一定的青霉素浓度范围内,物质M可以减缓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抑制作用,而在青霉素浓度较低时不起作用,C错误;据图分析可知,随着青霉素浓度的增加,青霉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但物质M对细菌没有抑制作用,D正确。
的3.发生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部分代谢活动,正确的叙述是
A. 两种细胞器均能产生ATP,产生的ATP可用于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B. 叶绿体固定的CO2还原成C6H12O6,线粒体内的C6H1206氧化成CO2
C. ATP和[H]在叶绿体内随水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内随水的生成而产生 D. 两种细胞器都有较大的膜面积,膜上附着的酶能保证生命活动的高效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有90%以上来自线粒体,普遍存在于进行有氧呼吸的真核细胞中,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真核细胞的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葡萄糖的分解在细胞质基质。
2、叶绿体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具有的细胞器,具有双层膜结构,可以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暗反应,可发生CO2→C6H12O6,
【详解】叶绿体产生的ATP只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A错误;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分解,需要在细胞质基质分解形成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进一步分解,B错误;叶绿体中ATP和[H]是光反应的产物,随水的分解而产生,而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都能产生[H],第三个阶段消耗[H],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能产生ATP,而只有第三个阶段可以产生水,所以ATP和[H]在线粒体内不是随水的生成而产生,C错误;叶绿体内含有类囊体薄膜构成的基粒,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状结构,二者都有较大的膜面积,膜上附着的酶能保证生命活动的高效进行,D正确。 故选D。
4.一般情况下,关于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结论,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通过DNA复制形成两套完全相同的核基因 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发生一次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消失 C.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相同,染色体数目变化不相同 D. 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相同,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各不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经过一次DNA复制,但减数分裂连续分裂两次,有丝分裂只分裂一次,故减数分裂所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只有体细胞一半。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形成姐妹染色体,染色单体数变为0。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与有丝分裂不同,减数第一次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 【详解】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故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通过DNA复制形成两套完全相同的核基因,A正确;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姐妹染色体,故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发生一次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单体消失,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而有丝分裂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特殊行为,C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若不考虑突变,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细胞的两个细胞基因型一般相同,D错误。 故选A。
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但可以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B. 在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所以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C. 赤素、细胞分裂素分别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促进植物生长
D. 持续干热再遇数天阴雨,小麦种子易在穗上发芽的原因之一是脱落酸含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的向地生长能体现植物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但茎的背地生长不能体现生长作用的两重性;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能进行极性运输。
【详解】植物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但可以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A正确;失重不影响植物激素的极性运输,但是在失重状态下,根会失去向地性,B错误;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分别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促进植物生长,C正确;脱落酸抑制发芽,持续干热再遇数天阴雨,小麦种子易在穗上发芽的原因之一是脱落酸含量减少,D正确。故选B。
6.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