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又新学校 孙乾胜摘录
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要读王栋生老师的著作,这成为一种共识。我是一名幸运儿,前几天收到了由昌明教育基金会和刘导赠送的书——王栋生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翻开来,才读几句就爱上了它,恨不能一口气将它读完。
书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致力于“人”的教育,心中有“人”的教师,用生命激情点燃课堂的教师,他的课堂有温度。
纵观现今的很多课堂,学生学习索然无味,教室里一潭死水,是教师没认真备课?还是没认真上课或是没有进行课后辅导?很多时候都不是。原因在哪?就在于我们没能关注到学生作为“人”的个体。
我曾经听老师上课: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怎么做?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几乎没有,面对冷场的课堂,老师着急了,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回答错了没有关系。终于两个学生举手了,还正好观点不同,做法不同。见实在没人回答了,老师开始点评:你们觉得刚才两位同学的做法谁的更好?显然应该是××的嘛,人哪,就应该高尚一点,见到老人摔倒在地,怎么不伸手扶起送医院呢?
扶起老人送医院固然是高尚的行为,但社会风气有时还不得不让你有些顾虑,那么对于不扶者我们怎能简单地评论他的做法就不行呢。教师的标准答案显然让孩子有顾虑,下堂课你再让他发表见解,他很可能不会的了。他也明白了你所说的回答得不正确没有关系的话是骗鬼的了。
更为严重的是,导致的另一恶果是孩子的想象力丧失。前两天,我有幸给几十个来自不同学校的一至四年级的孩子做了项测试。我以故事吸引孩子,并引导到有颗神奇的树,树上结的不是果实而是笑脸,这时我出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孩子们可带劲了。我又告诉他们,另一颗神奇的树上结的可是音符,风一吹,音符就发出悦耳的音乐,可好听了。然后再问他们,神奇的树可不止这两颗,你觉得其它神奇的树上可能会结出什么呢?孩子们全都展开了想象,然而结果让我啼笑皆非,有的说可能结出了哭脸,还有的说既结出了哭脸,也结出了笑脸。当然也有想象丰富,说出结出玩具,结出钱的。然而,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当我让他们再想象是否还可能结出其他物体并把它画下来时,部分孩子就只能画出刚才想象出的内容了。我十分惊讶,这可是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力尚且如此,其他年级的孩子们?不难想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