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出版社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第一课、祖国有多大
教学目标:
1.:学会看中国地图,知道图例、比例尺的含义。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 2.: 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祖国大。 3: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祖国有多大》,同学们 ,请看这是一张世界地图,在地图上,我们的祖国像什么?
二:“徒步旅行”,漫长的国界线。
1. 读书查找数字。我国的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祖国的辽阔。
2. 识图做好铺垫。 3.计算获得感知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如果我们每天走8小时,每小时走4千米的话,要
走多少天?(整整1200天,3年多,如果从现在开始走,走完一圈,我们都已经上初三了。)同学们,通过这样的计算,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是啊,我们的边界线太漫长了。我们的祖国太大了,真可谓幅员辽阔。
三:对照比较,宽广的土地。 1.温差比较 2.时差比较 3.面积比较
我们的祖国真的很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全世界超过中国面积的国家只有俄罗斯和加拿大,我国位于第三位。
四.歌曲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祖国幅员辽阔,而且在内心深处已经升发起对祖国的热爱,下面就让我们在《大中国》中结束本课。
第二课、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2、了解北京悠久的历史和现代都市风貌。
3、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知道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北京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向往的地方。
二.、提问: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和我国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首都是祖国的心脏?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师生补充总结: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首都是国家文化中心;首都是国际交往中心。
三、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分别阅读教材第10页至12页,选择与本小组探究问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和讨论。 四、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第三课、香港和澳门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其他历史演变;知道香港和澳门是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简单了解什么是“一国两制”。
2、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其他历史演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
1、搜集香港和澳门风光或旅游照片。 2、查阅资料了解港澳的历史。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特别行政区
1、提问: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有两个被称为特别行政区。它们是哪两个呢?它们在哪里呢?为什么是特别行政区?特别在哪里?
2、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地图,找到香港和澳门。 3、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资料卡”,了解“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之处。 4、学生探究:“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以及“高度自治”具体指什么?“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怎么回事?是谁提出的理论?
二、指导学生追寻历史
1、为什么根据在香港和澳门建立特别行政区?
2、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资料卡”内容后,指名说一说 三、回顾港澳回归
讨论:香港和澳门回归说明了什么?
四、在地图上认识香港和澳门,认识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1、学生阅读教材地15页地图和教材第16页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2、让学生画一画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3、展示有关香港和澳门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香港和澳门。
第四课、宝岛台湾
教学目标:
1、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和特殊历史。
2、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初步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和信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和特殊历史,使学生初步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和信念。 教学准备:
1、搜集台湾风光图片或旅游照片。2、查阅资料了解台湾的历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终于圆了萦绕一个世纪的团圆梦。现在我们还有一个夙愿:就是实现台湾和大陆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二、指导了解台湾
1、提问:台湾在哪里?2、台湾什么样? 3、台湾和大陆分离多久了?为什么会分离? 4、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图》.
5、阅读教材20页,师生总结:美丽 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环境。 6、引导学生探究海峡两岸关系 7、课外拓展
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两岸统一的渴盼心情。
五课、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择水而居,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山河。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中国河流分布图》
找到黄河和长江,在图上找到自己知道名字的主要河流,并把它们的名字填写在表格里。
二、指导学生了解黄河
三、用同样的办法了解长江。 四、总结复习,完成练习。
1、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 ”)。 2、( )和( )是我国两条主要的河流。 3、长江发源于( )西部,最后注入( )。长江流经( )个省级行政区,全长约( )千米,是我国第( )大河。 第六课、祖国名山知多少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名山的自然风光和其他承载的历史文化。
2、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说一说祖国名山
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图文。
2、教师以泰山为例,结合自然与人文进行讲解。
3、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国名山进行学习,结合搜集整理的文字、图片信息,进行汇报。
4、出示课件,完成练习: (1)“五岳”指的是我国的五座名山,它们是东岳( ),位于( )省,西岳( ),位于( )省,南岳( )山,位于( )省,北岳( )位于( )省,中岳( ),位于( )省。
(2)东岳泰山被尊为“ ”,孔子有“ ”之语,唐代诗人杜甫有“ ”的佳句。
(3)华山有“ ”的说法。黄山有“ ”。( )山瀑布有“疑似银河落九天”的佳句。
三、课外拓展 汇编名山之最;访谈家乡名山日月山。
第七课、走上黄土高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 2、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走上黄土高坡 1、曲《黄土高坡》。2、提出问题:你知道这首歌中所说的“黄土高坡”在哪里吗?“黄土高坡”是什么样子?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呢? 我们能从歌词中找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地图。 4、小结:“黄土高坡”位于我国黄河中上游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境内,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人们把这里叫做黄土高原。 5、质疑: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阅读“资料卡”。 二、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生产方面:修建梯田;植树种草;放牧。 2生活方面:开凿窑洞;打井取水;扎白毛巾。
三、课外拓展学生收集人类与环境密切关系的相关资料,在班上相互交流。
第八课、登上世界屋脊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 2、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一、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 1、指导学生识图
观察:教材第41页地图。观察青藏高原范围:青藏高原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
二、登上“世界屋脊”-----欣赏青藏高原自然风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