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差异
人,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
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两大流派,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都有比较独到的见解,但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精神分析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等提出和建立的,在不断地完善后形成的理论:①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的是死亡本能,死亡本能表现为一种自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征服的动力,表现为侵略的倾向。但当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该倾向不限于杀人和自杀,还包括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权威的反抗等。②精神结构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如果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即会产生精神病。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运动是由许多具有类似观点的心理学者共同发起的,其中马斯洛、罗杰斯和梅是这一运动公认的领袖人物。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人的责任;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在特定的时刻,行为只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2、此时此刻: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3、个体的现象学;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4、人的成长;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
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
两种理论的差异。首先,对人性的看法上,精神分析学派则认为人性本恶,对人性充满了消极悲观的看法,认为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把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动物属性看成是不可调解的矛盾。人本主义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趋向,人本主义对人性充满了乐观的看法,认为所有的人都有健康人格的先天素质,人的本质依赖于生物和文化两方面,如果没有人的身体的存在,很明显就不会有人的本质的存在。
其次,对于咨询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精神分析认为早期生活经历,尤其是创伤性事件对人的个性形成以及人生的整个阶段都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并很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因此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往往着重与挖掘患者童年和早期的生活经历。然而,人本主义则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强调人的积极向上,强调人的发展的潜能,在咨询过程中,人本主义不仅仅着眼于来访者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更是放眼未来,积极帮助来访者消除阻碍自我实现的障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