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请问小红军,你觉得这样读能说服陈赓吗?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体会“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和“盯着陈赓的瘦脸,微微一笑”的意思。) 2、学生读第二次对话。
师:陈赓将军,这小鬼不骑你的马,你为什么还非让他骑不可? 师:小鬼,你真的有劲儿和马赛跑吗?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通过采访式的谈话,引导学生站在陈赓和小红军的角度,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读,体会“倔强”的含义。) 3、学生读第三次对话。
教师与学生合作读第三次对话,教师有意在小红军的话前补充提示语,帮助学生体会小红军说话时的语气。如:小红军毫不犹豫地说——“你先走??”
小红军不加思索地说——“你先走??” 4、学生分角色读第四次对话。
师问“陈赓”:您也是忍饥挨饿,为什么却把这仅有的一小包青稞面送给小红军吃?(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小红军的外貌描写)
师问“小红军”:你的粮袋真的鼓鼓的吗?(引导学生联系后文——干粮袋里装着牛骨头)
教师请曾针对2-10自然段质疑的学生自由向“陈赓”和“小红军”发问,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如:红军为什么轻轻地拍了拍“鼓鼓的”干粮袋?
陈赓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劳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接受陈赓的帮助?为什么一再骗陈赓?
5、归纳四次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教师演示课件,和学生一起依次对四次对话进行归纳,共同回顾“帮助”和“说服”的经过。
师:陈赓先是让小红军骑马,他不骑;接着命令他骑,他还是不骑,还要跟马比赛;没办法,陈赓只好要求和他一起走,小红军却说要等同伴;陈赓无可奈何,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他,他却说粮袋鼓鼓的。陈赓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地帮助(一帮再帮),小红军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说服(一推再推),从这一帮一推、一帮一推??之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教师选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一心为他人”、“患难与共”等。 6.以“终于”一词为核心,进行语言训练,进一步体会情感。 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陈赓终于被这小鬼说服了。他骑上马,朝前走去。
“终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引出陈赓一次次帮,费了好大劲去说服小鬼。) 师:还是这句话,把“小鬼”放前面,你会说吗? 学生说正确后出示下面的句子:
小鬼终于把陈赓说服了。陈赓骑上马,朝前走去。
师:这两句话意思完全一样吗?(引导学生体会,后者是从小红军的角度,突出了小红军说服陈赓很不容易。)
三、补白想象,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一)教师引读第11自然段。
“不知为什么,陈赓骑在马上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总在想刚才遇到的那个小鬼。”他在想些什么呢? 在理解陈赓心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读第11自然段。 (二)深沉、悲壮的音乐声起,在乐声中教师引读第12自然段,指导朗读。
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陈赓将那个小红军抱上马背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读到这里,你想说点儿什么? 师:让我们一起记住马背上这感人的一幕,再来读一读,能背的就背下来。 (三)教师再引读第13自然段。
1、说一说: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2、讨论: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为什么?
引导学生:是谁说的“对不起”?在陈赓自责的背后,你看出什么?(体会陈赓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爱兵如兄弟的品质。)
(四)课件演播红军大队人马走出草地的画面,配陈赓的画外音:“那个小红军叫什么名字,我至今都不知道,但他牺牲在马背上的那一幕却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永生难忘。”
师: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感人的故事谁也数不清,同学们在课下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做更多的了解。
小学语文第八册 在大海中永生 周口店中心校 杨雪
教学目标:1、认读3个字。
2、结合资料说说自己对邓小平爷爷的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邓小平爷爷产生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结合课外资料理解第3小节蕴含的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是写邓小平爷爷的。今天,我们将学习第28课《在大海中永生》。 2、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本,按照老师给你的要求,自学课文。 二、精读品味,让学生入情入境。 1、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自读课文,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课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或是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一下各自画的句子并说说原因,然后有感情朗读并互相评价。
(3)集体交流反馈。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适当予以评价,用饱含深情的话语再次将学生带到课文的情景中。
2.如喜欢第三小节。 学生讲述喜欢原因。
指导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帮助理解第三小节。 1、指名读第3小节。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邓爷爷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
第三自然段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你能发现吗?(四个“也许”) 这样的句式就叫做排比句。是作者运用的一种排比的修辞手法。
你们从这四个也许中知道了什么?(由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爷爷的骨灰送往的去向) 谁来通过朗读来送一送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指名读。小组读。
这一段除了有四个“也许”这一特别的地方,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请你找找看,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
也许的后面用了省略号,我们从中可以知道些什么呢?(那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爷爷的骨灰送往全世界) 这“也许”后面的内容,在顺序上能不能颠倒?为什么?(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三个大洋,地域渐次增大,暗示了邓爷爷的丰功伟绩影响深远)
你们知道邓爷爷的哪些丰功伟绩?试着说一说。(改革开放,一国两制) 老师也想说,请看。
所以说 “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问:这一句你想怎样独,说说你的理由?(“也”字后面的意思及情感要必前面的强烈。)学生朗读体会。
不仅??也??造句 指导感情朗读整段。 3、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小节。 学生讲述喜欢原因。
让我们去看一下当时的情景。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我们从中看到人们的心情是?( “痛悼”)读句。
我们所看到的大海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巨浪翻滚,哗哗作响)
大海一般都是风平浪静的,而这时却是巨浪翻滚,哗哗作响,就好象是大海也在怎样?(呜咽)是啊,仿佛大海也在哭泣,不忍邓爷爷离去??
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呀!正如文中第四小节所说:——“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 指导朗读。指读,齐读。 4、引导学生学习五、六自然段。 学生讲述喜欢原因。
(“水天一色”是说骨灰、鲜花和海水化为一体,伟人和大海融为一体。 “仿佛听到”说明伟人不仅形象不灭,他的话语也永远萦绕人们耳旁。)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的博大胸怀及他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指导读句。读段。
三、课外延伸,抒发情感。
近几年来中国发生的大事、喜事接连不断,整个国家的面貌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在又一个春天到来之际,你是否想画一幅画或写一首诗或写一封信表达出对祖国的美好祝愿,作为送给邓爷爷的礼物呢?那就下课以后行动吧!
小学语文第八册 语文实践活动7 周口店中心校 杨雪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生字词。 2、积累有特点的成语。 3、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教学重点:完成练习 教学难点:积累成语 教学过程: 一、看拼音写词语
g?bì liúlǎn ju?jiàng zīshì ( ) ( ) ( ) ( )
páng bó huāng wú r?n yān rěn jīái a ( ) ( ) ( ) 1、自己填写,小组内检查。 2、拼读词语。
3、小组合作拼读本单元的词语。
二、填一填,组成成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再照样子写两个。 始-终 是-非 出-入 甘-苦 进-退 东-西 长-短 前-后 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反义词) 不( )则( ) 声( )击( ) 自( )至( ) 同( )共( ) 口( )心( ) 取( )补( ) ( )生( )死 ( )呼( )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