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册别及单元 课 题 一、课标要求 1.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5.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历史时期,诗中选取了生活中极具特征的意象,运用富于变化的句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倾吐了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强烈愿望,表达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心声。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并不了解,所以在第一课时中背景的渗透很重要。另外,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虽然在上学期中有所接触,但还需要再拓展加深。 四、教学目标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 第2课时
1.有感情诵读 2. 把握诗歌内容 3. 理解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来源:Zxxk.Com]一、 课外古诗词阅读提示的学习 古典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悠远,韵律优美。课外古诗词诵读,意在引导学生感知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进而激发学生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欣赏诗词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重复多次的诵读中,对诗意准确把握,真正领悟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作品风格,真正享受诵读的乐趣。 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这样才能突出新教材的特色,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 二、作家及写作背景的介绍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此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此时,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设宴为他送行,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 三、 生字词的识记 城阙(què) 五津(jīn) 宦游(huàn) 歧路(qí) 沾巾(zhān) 天涯(yá ) 涵虚(hán) 梦泽(zé) 波撼(hàn) [来源:Zxxk.Com]欲济(jì ) 舟楫(jí) 羡鱼(xiàn ) 四、学习目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