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社会心理学》有感
目前有很多人关注心理学这个词,那么什么叫心理学呢?什么又叫做社会心理学呢?往往会有人把心理学理解为是研究精神疾病人的一门科学,其实不然,社会心理学这本书是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门学科。它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它跟许多自然科学一样,至今还是没有一个为所有的心理学家普遍接受的定义。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人和环境的互动,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心态和行为总是受到其他人的存在以及群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学习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用新的方法去观测人和理解人,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观测里和理解力对于那些即将踏上社会指路的青年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心理学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学。它有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主要有:一般方法论和专门方法论和特定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比如说观察法,心理测试很档案研究等等。
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到了几个从众实验,揭示了我们实际上会因为他人的观点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如谢里夫的“似动实验”和一个普通的线段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在群体中,我们受到来自群体的规范压力时,会不由自主地改变自己的看法。然而,让人难过的是,这种自己能够感知到的从众行为并不是最可怕的。在这种从众模式中,我们只要有意识地坚持自己,便能够摆脱他
人的“控制”。可是从众很多时候是不自觉的。从众也来自于一种神秘而且不可捉摸的现象——心理暗示。我们其实不断地受到他人的心理暗示并做出相应的行为。比如,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课讲得正起劲,突然他转过头往门口看了过去,此时在上课的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跟着往门口看去,这便是我们受到了来自讲台上老师的暗示;当你在跟几个朋友聊天的时候,某个人突然打了一下哈欠,你会发现有另一个人不久后会随之也打哈欠,或者自己会有打哈欠的冲动,这些也是他人对自己的心理暗示引发了我们的从众行为。
在这本书中,还出现了“社会人格”一词。在心理学中,人格又被称为个性,但是依旧是没有确切的定义。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物理系统的动态组织,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独特性。而我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陈忠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表现在不断变对人格进行了这样一个界定:
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的给予人的特色的身心组织”。我们你能够感受到了人格的一些特性。比如可塑性,自主性和受动性,还有部分的相对独立性。看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现在在做的很多事情似乎都跟这些特性有关。没有相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没有人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现在所说的自我,大概就死所说的人格。坚持自己的人格,才是最真实的自我。坚持自己的人格,才是最真实的自我。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并懂得应用社会心理学增强未来自身职业技能,发展事业道路。同时,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完善自身人格,并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