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生物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葛一氢 江苏省泗阳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 素材性 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内容摘要】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材性资源是指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做好学生中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发教师中的
生物素材性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生物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众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实施条件。课程的要素来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等因素;课程的实施条件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地点、媒介、设备、设施、环境等诸因素。课程资源就其分布的范围、形式、来源、功能、性质等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如根据其功能特点,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素材性资源是指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它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等。
一、学生中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开发的模式既是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实际经验的总结,它比基本理论的层次底,因为它具体、简单、易于操作;它又比经验层次高,因为它概括、完整和系统,便于人们掌握。”同时,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与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作为生物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1.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生命活力的舞台,更是他们
表达内心世界的平台,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场所。每位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生活体验也不同,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生的生活体验应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使之与教学内容、目标发生良性互动,借助这种课程资源达成教学目标,同时生活体验得到检验、修正与丰富,实现二者的畅通、互补与融合。案例一:《皮肤与汗液分泌》一节老师首先提出:人体皮肤具有哪些重要功能?为什么皮肤具有这些功能呢?(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的结构与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任务驱动——由此,学生更易主动去阅读、去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老师做好引导并提供必要的帮助。)最后结合生活中“没有头屑烦恼”、“防晒+美白”、“香汗淋漓”、为美容而大肆拔眉乃至剃眉、甚至在人的起源的种种传说中为何不管女娲还是上帝都是“团土造人”等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由此可知,只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学生定会发散思维,参照大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还你一个惊喜。
2.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真正关注,真正做到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使课堂成为完整的人的生命成长的空间,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课堂中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尊重、发掘与引导。这也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和探索性成果,使学生树立自信,从而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如进行“人类遗传病“教学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贾宝玉,会与林黛玉还是薛宝钗结婚?如讲
“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时,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数字资料:“全世界每年有超过500多万公倾的土地因沙漠化、盐渍化和遭污染而不能用于再生产;近年来全世界每年森林减少的面积逾2000万公顷。”据此,请学生分析讨论,造成耕地面积和森林面积锐减的原因有哪些?生态失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使发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同时也使学生从中认识到,人类任何生产活动必须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努力开发教师中的生物素材性课程资源
教师首先要树立课程意识,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致使教师自身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效率低。实际上,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活力的教学过程的实施,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基本素材的鉴别、开发、利用和积累都用助于教师的发展。
1.必须改变教师只是课程执行者的角色。
实施新课程,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与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搬运者、卑微的“教书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