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
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 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器材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 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