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内容。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观以及“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二).说教材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 ②.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
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 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2.教学难点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貌(地球表面形态)是陆地环境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地貌是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界面,也是人地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的场所。这部分内容在本单元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一节岩石内容的继续,又可以通过了解地貌变化及原因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都有重要意义。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③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②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②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③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④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②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难点: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二、说学情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而且也很感兴趣,主要是水平参差不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不够。地质构造是学生完全陌生的内容,所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较抽象,涉及面广,而且语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图型分析涉及区域知识,对于初中地理基础薄弱的同学,学习难度较大。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及依据:对比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是本节教学方法的主要目标。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采取对比学习的方法,以加深印象。虽然本课内容较抽象,但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精心设置一些具有启发式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2、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
利用多媒体“图、色、声、像”功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呈现相关地理事物、现象和提供材料、图片,帮助学生学习。对于地质构造这块内容学生很陌生,特别是解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时,因为学生没有什么知识基础,所以采用竹片来演示,使学生理解。
四、说学法指导
要提高课堂效率,学法指导很关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状况,这节课的学法指导主要如下:
1、指导学生掌握读图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最大特色,读图分析是学生学好地理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本节内容涉及的图片很多,地图容量很大,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些学习方法是要教师平时教学中落实的,本节课内容较多,针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比较简单,可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板块运动和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地质构造可采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堂程序,使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不脱离老师的手掌心。 3、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源于现实生活的知识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质构造的学习就可以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投影资料】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投影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默记板块名称一分钟。
接下来结合示意图思考课本p37习题,此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解答,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点评。最后用图表总结板块运动队地貌的影响,将内容系统化
【过渡】让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各种地形图片,从中引出,地表并不都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甚至断裂的,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做地质构造。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概括地质构造的两种形态,首先介绍褶皱,此过程可通过模型演示或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褶皱的两种类型背斜和向斜,对比二者的形态及形成的地形,讲明地形倒置的原因,说明判读方法
接下来关于断层,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课本p39的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适当点评,关于断层的两种类型可以利用模型来展示,在此过程中可以让两个学生来共同演示,给学生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
最后介绍两类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以及一些典型的地貌。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学习参与度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简化。只是内容较多,时间较紧迫。
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的基本步骤与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从地位上、结构上、内容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找出确立重点难点的依据并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依据《纲要》、课标的四性、新理念、新教法等理论具体说明将在课堂设计中运用那些方法。这里可以从大的方面,从宏观上来说一下,具体详细可以放在下一个教学程序里说明。如:
1、参与式 2、讨论式 3、互动式 4、体验式 5、研究性学习 6、谈话、对话、辩论、调查、情景模拟、亲历体验、小活动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