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4 19:26:3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孝文帝:(转向拓跋澄)爱卿,你的意见呢?

拓跋澄:陛下,我认为迁都是明智之举。目前,我们的统治重点在中原,我们的经济来源也在中原,迁都将有利于我们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我们要将眼光放远些,虽然目前要耗费一些人力、物力、财力,但一旦迁都成功,洛阳优越的自然条件将带给我们更多的财力和物力。(转向各位大臣)你们说是不是这样?

大臣丙:我同意迁都。平城自然条件恶劣,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适宜农业生产,所产粮食还不够我们日常生活所需,况且我们还常年遭到北方柔然族的威胁,而洛阳是汉朝都城,有发展基础,且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比平城高7.8摄氏度,是理想的建都之地。我认为,迁都只会给我们带来发展机遇。商朝的“盘庚迁殷”就是很好的例子。

大臣甲:平城为都是祖宗定下来的,条件再不好,也是我们的家,怎能随便迁往别处呢?我看你们是安稳日子过腻了,自找罪受!

拓跋澄: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们不可只顾眼前安逸享受,不顾国家发展,安于现状只会导致国家衰亡。 大臣丁:(怀疑地)中原地区是汉人之地,人多势众,我们鲜卑人少,迁都洛阳,人生地不熟的,生活习俗也不相同,会不会导致我们民族的丧失而使魏朝成为汉人的天下?请陛下三思。

(大臣甲、乙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大臣丙:陛下,如果不迁都,我们躲在这偏远的地方,又如何能统治广袤的中原地区?况且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文明比我们发达,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他们的礼仪文明、政治制度,对我们都非常有用。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一旦汉族强大起来,我们的民族还如何立足? 拓跋澄:对。我们不仅要迁都,更要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只有这样,我们的政权才能巩固。 (各大臣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争论不休。)

孝文帝:作为帝王,应以四海为家,南征北战不是常事吗?况且平文皇帝曾以乐根山为都,昭成皇帝以盛乐为都,到通武皇帝时才迁都平城,怎么独独我就不能迁都?

(恼怒地)如果你们不同意迁都,那我们只好继续南下。 (众大臣犹豫不决,窃窃私语)

孝文帝:你们还犹豫什么,同意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拓跋澄抬腿站到左边,有的大臣犹豫了一下,看到孝文帝态度坚决,也跟着站到左边。)

齐呼:只要陛下停止南代,我们同意迁都洛阳。

(旁白:公元494年,孝文帝派拓跋澄回到平城,将鲜卑贵族全部迁到洛阳,至此,孝文帝迁都顺利完成。)

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对各小组的表演给予相应的评价。 4、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学生讨论作答)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洛阳的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再就是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教师过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就是要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所以,迁都洛阳后,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孝文帝

的改革具体有哪些措施?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这将是我们在下面要学习到的内容。

探究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学生可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北方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融合在一起,成为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民族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孝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控制全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俑鲜卑族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学生初步形成以下结论:

内容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教师引导:概括提炼:归纳为六条。(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族通婚;(5)采用汉制;(6)以礼、以孝治天下。

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让学生阅读116页小字部分体会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明确答案后,让学生定时记忆巩固,分组进行记忆竞赛,教师抽查并给予评价和鼓励。

2.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形势又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形成以下线索:

东魏 北魏 西魏 北周 北齐

三、拓展联系、提升方法: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从中你可以看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是什么?对于当前两岸关系的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做?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2.请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学生广泛交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结论,之后教师归纳。

(1)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 (2)民族融合的趋势成为趋势,要求必须顺应形势。

(3)汉族文化先进。故游牧民族向汉文化学习与融合是必然的。

引导学生形成共识:改革要顺应时势;落后要善于学习先进;孝文帝是一位

有远见的政治家。

四、学史明智、感悟历史:

1、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拔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提示如下: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2..孝文帝之后,北魏的皇帝死后多用“孝”字作为谥号,孝文帝在“孝”的方面有哪些规定?你认为孝文帝之所以重“孝”有哪些原因?在当今社会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规定: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 原因:(1)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2)冯太后对他的影响作用。(3)汉族文化先进和优越。

尊敬老人、以孝为先、礼貌待人、守法知礼等

通过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加强情感教育,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

2、请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 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若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立足生根,子子孙孙永远安居乐业,就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的文化;

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较游牧文化更高的使用价值,故游牧民族向汉文化学习与融合是必然的,因而面对繁华绚烂的汉文化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这也证明了一个历史上的通则,就是一个文化水准低的民族,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服一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但终究还是会被这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所溶化进而消失无踪。 五、师生小结、反思巩固: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历史意义如何?你怎样看待孝文帝这个历史人物?

答:略。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内容及意义评述孝文帝,指出顺应历史趋势,符合人民愿望,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应该肯定,学会用历史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2、你能用图示的方法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吗?

小组讨论后将讨论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用投影仪展示出来。教师、学生共同作出评价。

迁都洛阳 各民族人民的长期接触 民族融合的趋势 北魏政府的改革 改革措施

六、自我测评、达标训练:用好《同步探究》题。 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到的资料:

孝文帝迁都的故事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北魏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为了这个,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代,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24vm3zxoe0cqsi0v4ue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