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冬到1952年底,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从1953年到1955年上半年,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三阶段:从1955年以后到1956年底,是发展高级社。 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56年底,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上是成功的,五亿多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1)农业合作化的胜利,把汪洋大海般的小农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公有,避免了两极分化。同时也解决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小农经济的矛盾,在新的基础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 (2)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就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还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也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领导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个体手工业中也开展了以手工业合作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改造个体农业类似。 目标:由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途径:也是通过合作化道路逐步实现。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步骤: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三个步骤。 (1)手工业销售小组。生产资料仍私有,但由国营商业或供销合作社供给原料,包销产品。社会主义萌芽。 (2)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同一供销业务,生产活动仍由各户 9
分散独立完成。半社会主义性质。 (3)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资料完全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按劳分配。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实行和平赎买的办法。不是无偿剥夺。 和平赎买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赎买的具体方式既非战后没收,也非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资本家领取股息红利和定息。从不同角度评“和平赎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角度看和平赎买、从经营不善的资本家的角度看和平赎买、从经营有方的资本家的角度看和平赎买、从普通人的角度看和平赎买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很显然,在当时的情况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角度看和平赎买的成功更合理。成功地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也基于此。 “和平赎买”并不给本金,只给本金所获得的利润,叫定息,从1956年到1966年共给了10年,年息5厘,即每年5%。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分三个阶段: 1953年底以前,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对私营工业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经销代销。 1954——1955年夏,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阶段:(国家投资并派干部同资本家共同经营企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私共有。)利润实行“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34.5%,工人福利费15%,企业公积金30%,资本家红利20.5%。 1955年秋——1956年底,全行业的公私合营阶段:(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使用管理和支配,资本家失去了对企业的财产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人事调配权) (3)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原来的剥削者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成功地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历史性胜利,它的意义在于: 它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已经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这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0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渐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同样关键,失误与偏差往往是贯彻落实不得力,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与偏差。 一般来说,在社会经济、阶级关系大变动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生产力的暂时下降是常规,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却打破了这种常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的确是历史性胜利。 (三)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关联 1、区别:(1) 发生的年代不同 (2) 内容不同 (3) 结果不同 2、联系:(1)社会主义改革继承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2)改革了改造后的不足(3)改革和改造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4) 改革和改造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历史进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是必要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不必感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在农业合作化理论和政策的指导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发展。 入社农户96.3%,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标志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在国民收入结构上,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这三种经济合计占国民收入的92.9%,个体经 11
济由71.8%下降到7.1% 。 这表明,中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1)人民民主专政的确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条件和保证,为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陆; 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 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4、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的同时并举,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 12
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 这些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基本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它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章小结:建国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归纳小结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我国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题: 课后作业 教学 反思 1.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2. 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