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备战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6 0:16:2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管存在弊端,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C.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

D.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目前相对合理的,可以有效避免“掐尖大战”,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

E.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比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

20、高校的“掐尖大战”有哪些危害?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1、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高考分数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22、高校之间的“掐尖大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高校为何还要进行“掐尖大战”呢?请结合文章简要探究。

【参考答案】

《中国天然气之父——<温州都市报>记者采访戴金星院士》

1、(1)三个方面的问题:①戴金星院士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②戴金星院士的成功(成长)因素是什么。③如何看待如今报考地质专业的学生不多的问题。

(2)对应的结论:①提出了“煤成气”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发现了大批大气田,使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向黄金时期,并推动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②中学老师的影响;对偶像的崇拜;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时代精神的熏陶。③希望年轻人前赴后继,继承前人的事业,为祖国打开地球奥秘,为人类寻找能源。

2、①紧扣主题,不枝不蔓。记者的提问,紧扣“天然气之父”这一中心。“您最大的成果是什么?”“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一课题?”“在实践中取得了些什么效果?”等,是探讨被誉

为“天然气之父”的原因。 “您的成长道路是如何走过来的?”

②善于引导,环环相扣。当戴金星院士没有明确回答“最大的成果是什么”时,记者及时用两个提问“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个课题?”“在实践中取得什么效果?”最终让被访者明确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并且,引导转换非常得体,自然。戴院士第一个问题的结束语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但在此之前没有想到而已”,记者于是用“真理往往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给予连续过渡。

③适时应和,便于沟通。适时应和,能够拉近与被访者的感情距离,自然延伸话题。这是访谈的一种提问艺术。

【知识链接】采访目的——正面积极;采访态度——平等、尊重、理解、学习; 提问方法——趣问、直问、推问、旁问、追问、延伸、对比;提问技巧——围绕主题、问题明确、采用不同的语调和句式、平实的口语。

3、(1)对“不后悔”的看法:①正因为当年的选择,才成就了今天的一番事业,的确没什么后悔的。②正因为当年的选择,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向黄金时期,为神州争了“气”,这还有什么后悔的?③把自己的人生选择与祖国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值得敬佩(学习)的。

(2)对“希望”的看法:①我们应该像戴金星院士希望的那样,为祖国打开地球的奥秘,为人类寻找更多的能源。②我们只要如他那样“献身祖国”“献身科学”的选择。③因为各人的兴趣不同,志向有别,只要是国家需要的选择,都是值得肯定的选择。(言之有理即可)

《莫言访谈录》

4、【解析】 A项,说莫言的穿着表现出他的平民姿态和毫无大师架子与原文不符,是刻意拔高了;原文说“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由此可知莫言随意的着装是因为倦怠,只是为了消解疲惫而已。D项,点心铺的老板是爱知县称念寺的主持的信众,偷换概念。B项,原文说《红楼梦》在文学价值上超过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而不是《红楼梦》此书超过了后两本书,以偏概全了。 【答案】 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5、①惊喜是因为自己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认可,并且是在自己相对比较年轻的时候能够获奖;②惶恐是因为降落在自己身上的荣誉如此巨大,并且和世界上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相比,自己压力倍增。

6、①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比如《生死疲劳》,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②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比如《蛙》,涉及到从1980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 7、观点一:应做贝多芬。①面对权贵和强权不谄媚、不奉承;②年轻人应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底线;③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观点二:应做歌德。①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国家尊严等;②站在路边脱帽致敬是一个有教养的老百姓的谦逊;③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余光中访谈录》

8、民族感情 写作动机 诗歌前景 中文现状

9、①余光中所说的乡愁超出了地理的某一点,融入了历史的、文化的内容,升华或者普遍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②诗歌贵在含蓄,“就要差这两个字”省略号所包含的内涵更丰富,更耐人寻味,余味无穷更有诗意。

10、①人的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不能只从表面上看,离开大陆是他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

②诗言志,心中有复杂的情感,有创作的强烈动机,才能写出好的诗歌作品。

11、可以谈要保持中文的纯粹性,为汉语的纯粹性而奋斗,规范网络语言,保持中文特色;也可以谈网络语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包容。言之有理即可。

《丁肇中访谈录(有删节)》

12、运用比喻引起话题,很自然,既表达了自己对被访者的赞赏崇敬,又不像直接夸奖那样俗套,这样也可以使双方关系更为融洽;另外,比喻的运用,使文本更有情趣,进而吸引读者。

13、主持人所提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⑴ 科学研究的最初动因是什么?(就是探究世界奥秘的好奇心)

⑵ 如何理解科研中的自信与怀疑?(对研究方向是自信的,而研究过程中的怀疑是一种谨慎态度)

⑶ 怎样看待科学研究中的“孤独”(这个“孤独”就是一种独立思考,是一种学术合作的单纯性)

14、对丁肇中的这样行为,我以为,这既表现了他对独立思考的学术个性的坚守,也表现了他对世俗功利可能对学术研究纯粹性的破坏的高度警惕。但是如果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全部纳入学术活动中,又是我不赞同的,尤其是与学术合作伙伴,如果仅仅只是学术联系,而拒绝友情的渗入,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人是感情动物,丰富的感情生活,应该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可以尊重丁先生那种只要学术合作伙伴而拒绝感情交流的朋友的处世方式,但我不会效仿他这样的方式。

《方文山访谈录》

15、AE(A项对应的原文“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选项为“包办”,混淆范围;E项本文没有抒情。)

16、这几句话都是围绕方文山的“相貌”和“才华”展开的:他长得很一般,甚至有些丑,但极有才华,词写得十分出色。(2分)作用: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开篇,引起阅读兴趣。

【试题分析】此题是文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要答出文段的内容,然后再答作用,作用要注意是文章的开头,内容主要是突出方文山的“相貌”和“才华”,作用应该是制造悬念,引起下文,提起阅读兴趣。访谈有结合人物传记和散文的共同特点解答。 17、(1)艰辛的成长经历;(2)与周杰伦的合作;(3)与众不同的风格。

18、(1)方文山的成功有其幸运的因素,如能与周杰伦搭档,强强联手,使他能一朝成名。(1分)(2)但最终促使他抓住幸运走向成功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①坚强的意志:普通的家境与苦难的成长历程,磨砺了他的意志。②锲而不舍的忘我写作:在工作之中,坚持写作。③懂得“转弯”:当电影行业不景气时,他退而求其次,以写歌词的形式靠近电影圈。④有谦虚谨慎的人品:赞赏搭档,认为自己的成功与跟周杰伦的搭档有关。⑤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⑥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甘心先做一只“麻雀”,认为做人先要做好自己。⑦有出众的才华:有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19、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李越用“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明确回答了大学名校之间存在“掐尖大战”,没有回避问题,列举家长的表现是为了说明“掐尖大战”有愈演愈烈的可能。C项,“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与文意不符,原文为“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D项,“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错,李越解释了这种方式还不能全面展开的具体困难,并没有认为要尽快推行这种方法。

答案: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0、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第二、四段的内容,第二段话是记者问高校是否存在“掐尖大战”时李教授的回答。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掐尖大战”确实存在,二是“掐尖大战”的表现和危害。第四段,是具体谈对其他考生的伤害。分析危害时,注意从考生、家长、高校等方面思考,比如家长会投机取巧,学校会增加办学成本等。

答案:①助长了考生家长的投机心理。高分考生的家长会跟高校讨价还价,要求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②加大了高校办学成本。高校可能不惜砸巨额奖学金与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③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因为已经与某些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而录取名额是一定的,会造成其他高分学生不能被录取。

2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高考分数的重要性可以从社会、学校、考生三个角度思考:从社会的角度看,目前我国还没有更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录取大学生,所以高考是相对公平、合理的;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按分数排序录取学生,维持了社会公平;从考生的角度看,高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

答案:①高考在当前社会中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高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②高校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维持了社会公平。

22、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回答问题时注意分析高校进行“掐尖大战”的具体原因,可以从高校人才的培养、高校的持续发展即来年的招生、社会对尖子生的看法等方面分析。比如很多人认为名校就要录取尖子生,高分代表

【备战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2put1d7po1symv1jox557eja0pqkz006nm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