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旧”改造背景下的城中村改造策略初探
[摘要] 在当前广东省全力推进“三旧”改造的背景下,城中村的改造将呈现新的特点。本文从城中村的普遍特点入手,分析新背景下城中村改造面临的新问题。以广州市的其中一条城中村——东郊村为例,探讨针对该问题的具体规划策略措施。
[关键词] 三旧改造;城中村;村庄规划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工业化、城市化持续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中包括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资源过度消耗和粗放利用并存等等。特别是在土地资源方面,广东省到2006年就已提前用完2010年以前的建设用地指标。近年,面对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双重压力,中央政府已经积极出台系列政策,迫使地方政府努力提高现行存量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逐步脱离“以资源换增长”的粗放发展道路。
早在2006年,广东省佛山市便自发开展了“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 试点改造,并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评价。同年,国土资源部与广东省政府联合签署协议,鼓励广东省成为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而“三旧”改造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此后,广东省政府制定了专门的政策,全力推进“三旧”改造。
困扰全国各地城市已久的“城中村”改造也属于“三旧”改造的范围之内。在不同于以往的政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工作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广州市“南拓”主要承载地的番禺区,亦于近年陆续开展了城中村的改造工作。本文将以番禺区其中一个城中村——东郊村的改造规划为例,试图探索新背景下的城中村改造策略。
2“三旧”改造背景下城中村的特点
2.1城中村的概念
“城中村”是指位于城市规划发展区内的村建设用地已经或即将被城市用地包围的村落。这些村落在社会、经济、土地利用、景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由乡村向城市转型的过程特征并在转型期内存在乡村与城市要素的混合形态,既具有较高程度的城市化特征,又保留浓厚的农村特点。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中村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是其维持存在的关键,而管理体制不顺导致城中村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人口杂乱,违法违章建筑集中,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居住环境差等。城中村的继续存在制约者城市的发展,影响城镇化进程,也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