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小学“阳光小课题”
“高段作文教学中学生生活资源的利用”研究方案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
一、 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尤其是作文教学,目前不少教师把作文教学曲解为完成教材作文任务的课堂教学,而把大量的生活资源排除在自己的教学视野之外。因此这样的作文教学内容狭窄,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水平的提高。
实施新课改后,《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加大了师生创造的空间。特别是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源泉。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在课程资源上有新的视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重视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而且要重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改变作文教学现状,教会学生作文、做人的需要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堪忧,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千人一面。作文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造成学生文风不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生活单调枯燥,缺乏生活体验,缺少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无法从单调乏味、似乎每天一样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可写的东西,只会从充斥市场的一些优秀作文选中搬来套去。教师们也只会编一些所谓的优秀作文,不善于开发学生生活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造成小学习作教学资源结构单一。这样的现状,不仅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会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人格的
28
正常形成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拓宽作文教学的渠道,我组试从学生生活资源的开发利用入手,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养成。
3、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需要
学生怕写作文,其实老师更怕教作文。这可以从热闹非凡的各类公开课中看出。但凡开课,绝大多数都是阅读教学,作文公开教学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教师怕上作文公开课,教师手中可供参考学习的作文教学资料不多,教师怕自己平淡的指导引不起课堂的精彩。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开发作文资源,为教师开展作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二)、理论依据
1、通过实践研究,培养学生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先教做人。”通过习作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学生笔下有事、有情,改变虚假的文风,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情,敢于承认不足,引导学生文如其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
2、通过实践和研究,拓宽学生写作生活面,增强生活体验,激活学生作文思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具有敏锐的捕捉身边写作素材的能力,利用丰富多彩的习作资源,给学生作文以生活的灵性。不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使小学毕业作文能力达到甚至超过新课标规定的要求。
3、通过实践和研究,开发出有利于作文教学的有效资源,形成有序的资源系列,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为教师开展作文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供可供借鉴和利用的资源。
4、通过实践和研究,总结出开发利用作文教学资源的基本途径、策略,得出作文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操作性经验,为作文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经验。 (三)、实现依据
1、对国内习作教学的研究动态有了较好的把握。
28
我们通过阅读和研究,掌握了有关情报资料,借鉴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找到了本课题研究新的生长点。
2、课题研究思路清晰。
研究方案设计符合教科研规律,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部署恰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本组成员具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相应条件。
我们是敬业、爱岗、年轻有为、进取心强的创新型语文教师队伍,有着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和教科研经验。这些都为完成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将儿童作文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融入社会是小学语文工作者一直所关注的。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就提倡从沉静、细腻地观察客观世界入手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母语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也极力呼吁求诚写文,写生活作文。近几年中,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李镇西等老师率先进行了生活作文的研究,探索出生活和作文进行整合的一系列有效策略。另外,还出现了地域作文,研究如何开发当下实存的地域自然资源、习俗文化资源为作文教学提供有特质的写作素材。
但国内外对于地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开发利用往往是零散的,指向的是当下的自然态生活,缺乏系统的梳理、整体的开发,往往停留在单纯的活动层面。特别是对怀旧型儿童嬉乐文化的复活开发、有效利用缺少应有的关注和整体的构建。正由于上述研究所采用的课程资源和生活的近似零距离,所以难以产生强烈的美的吸引,难以生成丰盈、完整的“前20年生活经验”的核心部分,难以充分宣泄生命,真正激发学生写作的情趣。
2.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1)实践价值:为解决写作素材的本我性与匹配生活的新奇性的统一,充分宣泄地域化生命,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a.实现地域文化的过滤、传承,大力提升作文的情趣指数。 b.有利于儿童介入生活,享受到自然童年的单纯内趣与完整的余裕生活。
28
c.能有效解决作文与生活的隔阂,开拓作文资源的新领域,让学生找到丰盈的有我素材、熟悉的新鲜素材,提高内源性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
(2)理论价值:
a.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和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小学作文教学中课程本土化开发理论,同时丰富和拓展小学作文教学的相关理论。
b.为构建生活语文,增强语文课程的实际运用,进行理论探索。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习作资源:资源是指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习作教学资源是指习作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小学习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把传统的习作教学从技巧训练的层面上解脱出来,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为显性目标,对习作教学过程中潜在的尚未被利用的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并使其发挥效能,以促进习作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生活资源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从小学作文教学的视野出发,选择性地再生儿童生活,从而有效地吸纳其中的习作可取点,为作文教学提供更丰富、更具文学距离美感、更异质化的表现题材;同时通过作文教学的驱动、关注、定格,使儿童美好记忆稳定地介入学生的生活。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通过对学生生活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学生笔下有事、有情,改变虚假的文风,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情,敢于承认不足,引导学生文如其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
2、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使他们具有留心观察生活中事物的习惯,具有敏锐的捕捉身边写作素材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