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教案2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5 1:19:0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而形成了一套厚层的(500多米)、成分较均一的(含 90%以上的石英砂)、产状平缓或近似水平的石英砂岩。后在印支运动影响下上升为陆地,经过几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导致石英砂岩中三组垂直层面的节理发育,岩层发生纵横交错的破裂。在风化侵蚀、搬运、重力崩塌等作用下,岩层沿节理不断地解体,留下中心部分的受破坏力最小的“岩核”,即形成今日的大小不同、高矮各异、千姿百态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

(3)岩浆岩、沉积岩或者先成变质岩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形成了变质岩。地壳中的岩石不论是火成岩还是沉积岩,常常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所产生的高温、高压的影响,使岩石中原来的矿物重新结晶,改造原来的结构和构造,生成与新环境相适应的新岩石。变质岩的种类也不少,其中人们最熟悉的可算是大理岩。

纯白而致密的大理岩,俗称汉白玉,除用于建筑外,还可供艺术雕刻。如果其中含有带色的矿物,就使大理岩具有各种美丽的斑彩。我国云南大理是大理岩的著名产地,大理岩就因此而得名。大理岩是最富有观赏性的变质岩。由变质岩构成的名山中,最著名的是山东泰山和江西庐山。

5、地震遗迹旅游资源

地震遗迹旅游资源是由破坏性的地震作用,以突然爆发的形式造成的具有旅游功能的自然遗迹景观,此外还有人造的纪念性的地震标志物。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灾害性自然现象。强烈地震的发生一方面可以改变自然面貌,形成堰塞湖、断层崖等地震遗迹风景区。如国家地质公园——西安翠华山的天池就是由于地震诱发山崩而形成的堰塞湖,景色非常迷人。另一方面,由于地震的破坏性使建筑物倒塌、形变,形成地震遗址这种特殊的灾害景观。如我国河北省唐山市1976年发生的7.8级大地震,对建筑物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整个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在重建唐山的过程中,保留了其中比较典型的7处地震现场,开辟为公园,对游人进行科普教育。

(二)地貌旅游资源 1、山岳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据统计,中国的山地丘陵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3%。在地貌学上,对山岳划分首先是根据其高度。一般绝对高度在500米以上且具有明显山顶、山坡和山麓的隆起高地称为山或山岳。一般按高度将山地分为以下几类:极高山(一般海拔高度大于5000米)、高山(一般海拔3500—5000米)、中山(一般海拔1000一3500米)、低山(一般海拔500—1000米)。

2、峡谷

峡谷是指谷地深狭,两坡陡峭的河谷地貌景观,最为常见的为“V”形谷。主要分布于河流的上游地区,其形成与一定的构造作用有关,但主要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所造成。峡谷景观气势磅礴,具有“险、雄、幽、隐”等美学特征。

大河上游一般发育有较大规模的峡谷,具有高峡阔水的特点,让人感觉气势磅礴,雄伟壮丽。而小规模的峡谷,由于谷深有限,谷底流水潺潺,加以空间狭窄、曲折,视线不畅,因此更多的是给人一种深邃、幽静的体验。如武夷山、黄山的“一线天”就属于这种类型。

我国长江三峡,是长江风景旅游线上最为奇秀、最为集中的山水画廊。它西起重庆市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192千米,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所组成。这三段峡谷又分别由大宁河、香溪、庙南三段宽谷所间隔。瞿塘峡居西,长约8千米,雄奇壮丽,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巫峡居中,长约 40千米,绮丽幽深,山峻水秀。西陵峡最长,约75千米,以滩多流急闻名。

3、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以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一词源于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区。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肇庆七星岩、贵州织金洞、黄果树瀑布、兴文洞乡、宜兴善卷洞、桐庐瑶林仙境等都是喀斯特旅游风景区的代表。

(1)地表景观:

①峰丛、峰林和孤峰。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后形成的山峰,峰林、峰丛为分离程度不同的山峰集合体。我国的桂林-阳朔是典型的峰林、峰丛、孤峰发育地区,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誉。

②石林、石芽。石芽是地表水沿着岩石坡面的节理和裂隙,经散流溶蚀和雨水淋溶而形成的,凹者为槽,凸者为芽,石芽的高度、大小、数量不一。石林是热带石芽的一种特殊地貌形态,又称“石林式石芽”。我国的云南石林居世界各国石林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③溶斗(漏斗)。溶斗是地面上的封闭性小型洼地。重庆奉节的小寨“天坑”是世界罕见的特大型溶斗,其深度和直径均在600米以上。

(2)地下洞穴景观:

①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隙进行溶蚀扩大而成的空洞。溶洞的形态多种多样,规模也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的溶洞或是和地下水的动态有关,或是和地质构造有联系。例如在地下水垂直循环带中发育的溶洞多是垂直的,规模较小;在水平循环带中形成的溶洞多是水平的,规模相对要大。若地壳多次间歇抬升,就会出现多层溶洞。有些溶洞内还经常充满水,形成地下河、地下湖和地下瀑布。主要发育在我国南方的碳酸盐岩地区,最典型的是贵州省安顺市的“龙宫”洞,发育着非常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划着小船进入幽深的溶洞之中,耳边是河水荡漾的声音,眼前是姿态万千、优美独特的石钟乳和石笋等美景,让人产生别有洞天之感慨。湖南张家界的黄龙洞是我国目前溶洞形态最全,造型极为奇特的著名洞穴。英国皇家地质队评价说:黄龙洞几乎包含了洞穴学的全部内容,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溶洞的“全有冠军”。桂林七星岩,具有多层岩洞,仅中层洞面积就达1万多平方米,能容纳数万人,是个罕见的“地下宫殿”。

②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石钟乳是地下水从洞顶渗出时,碳酸钙滞留在洞顶上的小水滴的四周沉积,以后逐渐积累伸展成悬挂状的突起,从洞顶向下悬挂,形如钟乳状、锥状等;石笋是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其中碳酸钙逐渐沉积起来堆积而成,它形似竹笋而得名;石柱是由向下延伸的石钟乳与向上生长的石笋互相对接形成的。

③石幔和石旗。石幔是含碳酸钙的水溶液沿洞壁漫流时产生的碳酸钙层状堆积;如果水溶液沿一条凸棱向下流动,则产生突出在洞壁上薄片状的碳酸钙堆积,称为石旗。

④边石坝和钙华板。边石坝产生在地势起伏的斜面上,形成弧形弯曲的石埂。边石坝内积水,形如梯田,又名石池或石田。如果坡度较大,碳酸钙以平缓的层状堆积,则称钙华板。四川黄龙的坡地上形成了3000多个梯田状石灰华五彩水池。

⑤落水洞与竖井

落水洞是地表水流人地下河的主要通道,是流水沿裂隙溶蚀、侵蚀而成。落水洞进一步发展,形成深度较大的井状管道,称为竖井。落水洞可形成地下暗瀑奇观,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竖井由于深不见底,如无底洞一般,成为探险旅游的好去处。

⑥天生桥

天生桥是指洞顶岩壁石体由于溶蚀、侵蚀、重力崩塌而形成的桥状地形。如贵阳花溪南明河上的天生桥、河北涞水野三坡海棠峪的“天生桥”,云南九乡溶洞的叠虹桥等。而贵州黎平县天生桥高78.8米,宽112米,拱高38.8米,跨度118.9米,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生桥。

⑦重力堆石洞

重力堆石洞是由于岩石块体塌落堆砌成的石洞。这样形成的石洞由于有的地势较低,地形特殊,再加上巨厚岩石的隔热效应,往往会形成一些奇特的冰洞或风洞景观,带给游人与众不同的感受,成为旅游的佳境。

洞穴旅游,每年吸引着数千万游客。我国接待游客的旅游洞穴已接近200个。洞穴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游人,其原因是:人们居住和活动的范围一般都在地表,对地下常年恒温、绮丽虚幻的洞穴,存在好奇心与神秘感;洞穴还往往跟古代寺庙建筑、摩崖佛雕、古代诗文以及书法艺术等结合在一起,游览洞穴可增加对古代文化、艺术、宗教、建筑等方面的知识;还给人们提供探险、科学考察、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的条件与机会。

4、干旱区景观

干旱区气候极端干燥,蒸发量极大,降水稀少(250毫米以下),地面植被极其稀疏。干旱区的松散沉积地面及裸露的基岩地面,都受到风力强烈作用,形成荒漠等景象。

(1)沙漠

沙漠是指整个地面覆盖着大量流沙的荒漠,是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下,砂粒连片覆盖地表所形成的地貌形态。组成沙漠的沙源有当地的,也有外地由风吹来的。在世界各干旱地区,都有沙漠分布。

浩瀚的沙漠,广袤千里。新月形沙丘、纵向沙垄、方格状沙丘、蜂窝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等各种形态的沙丘风姿绰约、气象万千,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和独特的景观观赏效果。奇特的沙丘植物,还有埋没其间的古文化遗址,都赋予了荒凉的沙漠以迷人的色彩和无限的魅力。

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西北省区,利用沙漠来开展观光、探险、疗养等旅游活动,成为这些区域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新疆吐鲁番沙山,沙中含有大量磁铁矿粉末,进行沙浴等于“磁疗”,对神经衰弱、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病有很好的疗效;宁夏中卫沙坡头还建成沙漠公园,游人在此可滑沙、观沙、听沙,观赏沙生植物,还可乘坐古老的羊皮筏领略黄河岸上美丽的“塞外风光”。 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沙质高地,称之沙垄。沙垄有横向沙垄和纵向沙垄之分。我国甘肃敦煌鸣沙山就是一座纵向沙垄,它高达130米。史载敦煌鸣沙山为“神沙山”,因鸣沙而得名。我国是世界鸣沙旅游资源分布最多的国家,除已有的敦煌鸣沙山、宁夏沙坡头、内蒙古响沙湾、 新疆伊吾鸣沙外,近年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新沙漠发现多处鸣沙。对鸣沙机制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

(2)戈壁

搜索更多关于: 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教案2 的文档
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教案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3g3z7i88n9acj39pw7v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