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二课时(第二三框)》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视听交融,动静交错”的特点,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不断引导和指导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讨论、表达思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潜能得以挖掘,个性得以彰显,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教学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两极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
2.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 3.能正确指出我国南极洲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的位置及名称。北极地区的黄河站。
4.通过极地科考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培养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 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
1.对于“独特的野生动物”采取角色扮演,运用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巩固掌握的方法。
2.对于“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采取视频与讲解相结合的的策略。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媒体 教 师 活 动 回顾上节知识,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学 生 活 动 生读目标,了解内容 展示图片 首先展示学习任务一、二题目 自主探究: 教师分发导学案,提出要求,学生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预习案一、二题 教师组织两位同学上台展示 学生读书,读图,自学,完成学习任务一、二,完成小组讨论,标记疑难。 展示极地动物图片 学生角色扮演南北极地区代表动物——展开对话 展示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图片 教师表扬两位同学,并过渡到任务二。提出问题:南极科考站为什么架空立地设计? 学生回答南极探险的困难,回答问题 播放《梦圆乔治王岛》视频 引导学生观看并总结。 学生观看,感受困难和 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展示学习任务三题目 教师提出问题: 人类为什么要对两极地区尤其是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 提出问题: 人类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南极? 教师倾听,点评。 教师补充:不提倡去南极旅游,这样会给南极带来噪声污染,痕迹污染,踏坏苔原,产生大量生活垃圾,很难恢复。 同学倾听,思考,抢答 播放环保视频 学生仔细观看视频,组内讨论,回答: 从国际方面:制定《南极条约》 科考队员:木头、纸板箱焚烧,橡胶带回国内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与企鹅、海豹的距离不超过5米,不随意挖去土壤,植被等。 我们自己: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等方面回答。 课堂探究 展示探究问题及图 教师强调问题 学生思考,组内讨论, 教师指图讲解总结:每生回答 年11月至次年3月,是南半球的夏季,是南极地区的极昼期,也是南极洲的暖季,是南极考察的最好季节。有些融雪的地方,露出湿润的地表。 教师补充:最新消息 (2016)我国第5个南极站优化选址 典例分析 课堂小结 畅谈收获 课堂练习 展示题目 教师讲解 学生先做后答 板书 板书 导学案1——14 教师总结 教师订正答案,讲解疑难 倾听,领悟 学生先做,组内讨论订正。 教师及时表扬,补充。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二课时(第二三框)》学情分析
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储备了关于两极的有关知识。本学期已学习了四个大洲和四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学生积累了一些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经验,这些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将会成为学习本节的基石。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是13---14岁,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教师应在课堂中多实施赏识教育,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转移,教师要设置生动的学习情境,安排丰富的课堂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有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及时调控学生的注意力。美国教育学家托利亚说过:“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来源和规律,这样对知识的理解是最深刻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在预习案中,设计三个学习任务,在探究案中设计两个问题,在观看第二个视频前又提出一个问题,第一个任务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解决。让学生在合作中找到快乐,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相互评价中增进理解。在展示极地科学考察的时候,我播放了视频《梦圆乔治王岛》和南极地区环保视频。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的现状,感悟科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保护南极、保护极地地区的意识和观念。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二课时(第二三框)》效果分析
通过《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二课时(第二三框)》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分析,本课教学效果较好,基本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重点学习的是“独特的野生动物”、“极地探险和科学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