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类中风概念的演变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1 7:47:0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类中风概念的演变史

类中风顾名思义类似中风。中风一词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有“风邪入中”的概念,属病因范畴,有“中风病”的概念,属疾病范畴。与此相应,类中风一词在中风病古代文献中也曾分别从病因、疾病两个角度赋予过两个不同的概念。文献中时而用此义,时而用彼义,这就是造成类中风概念混乱的原因。

Ⅰ、元代类中风概念的首次提出

类中风是随着中风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分化提出的。它标志着中风病病因由“外因致中”向“内伤积损”转化的重大转折。唐宋以前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多从外风立论,认为内虚邪中是中风病的主要原因,因而治法也不外乎从外风着眼,大小续命汤几乎成为治疗中风病的法定方剂。金元时期,学术争鸣。金代刘完素倡“火热”论,“俗云风者,言其而忘本也,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1]从而提出了火热导致中风的病机。金代李东垣倡“气虚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愤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2]因而又提出了气虚导致中风的病机。元代朱丹溪倡“湿痰论”,“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3]进而又提出了湿痰导致中风的病机。“三子之论,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彦修主乎湿,反以风为虚象,而大异于昔人矣。吁!昔人与三子也,果孰是而果孰非!固有从昔人治之而愈者矣,以昔人为是,则三子为非也。而三子已出之后,亦有从三子治之而愈者矣。故不善读其书者,往往致乱。”[4]就在当时医家临证时十分疑惑,不知所从,元代王履明确提出:“昔人三子之论,皆不可偏废。但三子为以相类中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故使后人狐疑而不决。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与气与湿者类中而非中风也。”从而从病因学角度首次提出了类中风的的概念。王履将中风病病因分为真中风邪,非真中风邪两大类。促进了中风病病因由“外因致中”向“内伤积损”转化的重大转折,对中风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重要的意义。

Ⅱ、明清类中风概念的发展

这个时期各医家对类中风论述颇多。大多数医家都继承了王履提出的类中风概念,并不断从多方面将其发展、完善。同时一部分医家根据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必须与中风病进行鉴别的需要,又赋予了类中风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同时并存,有时用此义有时用彼义,因而不熟悉其源流,往往致乱。

明代廖希雍[5]、清代张璐[6]等都提倡“西北为真中风,东南为类中风”,这是以地域不同来分辨真中风、类中风的审证求因方法。清代林佩琴又进一步指出:“夫以地分真、类,谓真中者西北为剧,类中者东南为多,未可胶柱以谈也。”[7]以清代沈金鳌为代表的许多医家又提倡从临床症状分析,又头痛、身热、项背、目痛、鼻干、不得卧、口苦胁痛、耳聋、寒热、呕吐等六经形症者为真中风,而“卒倒偏枯、语言蹇涩、痰涎壅盛,皆与中脏腑血脉之真中风相类,但无六经形症”者为类中风。[8]从而又发展了以有无六经形症来鉴别真中风、类中风的审证求因的方法。以清代蒋宝素为代表的许多医家又主张“同一击仆偏枯,神昏不语等证,有邪证、邪脉可据,真中风也无邪证邪脉可据者,阴亏火盛,阳虚脱等证,即类中风也。”[9]进而又提出了以是否“有风形可据之证”来区分真中风、类中风的审证求因的方法。这医家都分别从不同方面发展、完善了王履提出的类中风这一概念。至此王履提出的这一类中风概念已日臻完善,为区别起见,本文把它称之为类中风病因概念。即在中风病中,通过各种各样审证求因的方法辨得病因为外邪入中的中风病称之为真中风,辨得病因为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等内因引起的中风病称之为类中风。实际上是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再分为真中风、类中风两大类。真中风、类中风是中风病的二级病名或称子病名。当然也有持不同意见的,明代虞抟、王纶等医家均认为中风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而致病的,不同意将中风病再分为真中、类中两大病类。

另一方面由于元明时期,临床上常有将中风与痿证、痹症、痉证、厥证等分辨不清,混杂而治,使人深受其害。就在这种情况下,明代医家李中梓从中风病应该与其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的需要出发又提出了:“类中风者,有类乎中风,实非中风也”[12]的类中风全新概念。并将相类的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气中、食中、恶中八种病证列类中风之后。这一类中风新概念的

提出,无疑对中风病与其他相类的疾病相鉴别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医家还有以痿痹为类中风者,如明代龚信:“外有痿痹气厥,脾虚伤食,及乎土太过,令人四肢不举之侯,皆似中风。” [13] 明代皇甫中:“其有痿痹......似风而非风也,故另立类中风条以别之。”[14]有以痉、厥、脱证为类中风者,如明代徐春甫:“痉厥类中,尸厥、痰厥、气厥、血厥、酒厥等证,亦与中风相似。”明代王肯堂:“有元气素弱,或过于劳役,或伤于嗜欲,而卒然厥仆,状类中风者,手必撒,口必干,非大剂 参 芪用至半斤,岂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哉。”然而能进一步将真中、类中区别开的医家有清代林佩琴、程国彭[17]等,均明确指出:“斜偏废”是其鉴别要点。类中风这一新概念提出之后明清医家又互相补充,互有发明,从而使这一概念日趋完善。为了区别起见,本文把它称之为类中风疾病鉴别概念。即将后世所称的中风病称为真中风病,而将与中风病不同阶段症状相类,容易发生混淆的其他许多疾病如厥证、脱证、痿证、痹证等等均统归为类中风病。这个类中风概念是疾病与疾病相鉴别的概念。更明确地说是一级病与病之间鉴别,这与王履提出的同为中风病,而依病因不同分为真中风、类中风的二级病名有区别。

随着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明代张景岳[18]明代提出了中风病的“非风”学说后,叶天士[19]进一步阐发了中风病“内风旋动\的发病机理。20世纪初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医学家普遍受西方学知识的影响,对中风病病因病机有了更深的认识。张山雷等明确指出:”晚近医家所谓真中、类中之界限,即外风、内风之畛域,然自真中、类中显然分别之后则类中之病,所在多有,而所谓真中风者,不可复观。”[20]从而均认为中风病即是内因引起的也是全部都是类中风病,结束了王履真中风病的存在。即使外感风邪所致疾病有类似中风病表现的,也另立他名以别之

如把风邪中于头面引起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流涎等称为口癖[21]因而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中风病、类中风、真中风所指一致,文献中常常混用。直到70年代80年代初,随着中风病病证名的规范化研究取得较大进展,通过多次全国性中风专题学术会议及内科学会议,对中风病的名称开展了比较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至1986年统一病名为“中风病”,并制定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2],对中风病的病名、病因病机、五大主症都全面地进行了全国统一的权威界定,从此王履从病因学提出的类中风概念已演变为当今中风病的概念,病被中风病的概念所替代。同时李中梓提出

的类中风疾病鉴别概念, 由于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包括后世的许多各自独立的疾病在内。如昏迷、厥证、痹病、痿病、痉病等等。随着中医内科学的不断发展,这个类中风概念也渐渐地不再使用了。而其内容均分散于各自的相应的疾病之中。类中风疾病鉴别概念也被当今概念更准确的厥证、痹病、痿病、痉病等完全代替。

类中风一词自元代王履首次提出以后,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发展、演变,至今中医文献分别被概念更明确的中风病、昏迷、厥证、痿病、痉病、痹病所代替,这也是中风病研究发展必然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在中风病研究的发展史上,类中风病因及疾病概念都经历了提出、发展、修正、补充、完善、演变,被新概念代替的过程,而又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风病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

3 朱震亨.丹溪心法.见:中国医学名著珍品全书(中).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4 王履·医经溯洄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6 5 廖希雍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6张璐·张氏医通.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5 7林佩琴.类证治裁.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5,8

8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310

9蒋宝素.医略十三篇.卷一.见:珍本医书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 10 虞抟·医学正传.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6 11 王纶·名医杂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6· 12李中梓·医宗必读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83,187 13龚信 ·古今医鉴.北京:中国中医 出版社,1997:38· 14 皇甫中 ·明医指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7

搜索更多关于: 类中风概念的演变史 的文档
类中风概念的演变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3ypo350yr1ujtp7zftn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