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教材围绕“亲情”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等。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家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四”,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课题 内容简说 这首古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静夜思》 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这篇课文是一首儿歌,用第—人称写“我”从前胆子很小,很怕黑,后来爸爸晚上带我出去散步,“我”发现夜晚也像白天—样美好,“我”不再怕黑了。本课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了童趣,让学生读后体会到只要自己有勇气去克服困难,一切都是美好的。 《夜色》 《端午粽》 课文写每年的端午节,“我”都要到外婆家去吃外婆包的端午粽,在吃粽子的过程中,“我” 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本篇课文中的“我”凭着丰富的想象力,把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想象成是一座美丽的桥,“我”可以《彩虹》 到桥上去,为爸爸浇田地,用镜子照妈妈梳头,坐在彩虹桥上荡秋千,反映了“我”的天真可爱,以及对家人的关爱之情。让我们从课文里体会到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愿望。
1.会认54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部分课文。 3.通过识字加油站和读好轻声的词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4.会读会背古诗,养成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习惯。
5.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1. 会认54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通过识字加油站和读好轻声的词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3.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8.静夜思………………………………………………………… 1~2课时 9.夜色………………………………………………………………… 2~3课时 10.端午粽…………………………………………………… 2~3课时
11.彩虹………………………………………………………………… 2~3课时 语文园地四……………………………………………………………… 1~2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内容的意境美。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防止平均用力。识好字,学好文,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8.静夜思 课题 静夜思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1.制作字词卡片,搜集诗人李白的资料。(师生) 学前准备 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认识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生字,认识新偏旁“匕”。 学习目标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学习重点 运用多种方式识字、记字;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背诵下来。 学前准备 教学环节 1.制作字词卡片,搜集诗人李白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自学字词,熟读诗文。(学生)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个性调整 达成共识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
一、猜谜语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导入。(用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时:5分钟) 会想起许多他们思念的东
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认读生字“夜”。
1.学生认真倾
听老师出示的谜语,边听边欣赏画面,思考谜语内容。
2.小组共同分1.我会背古诗:析谜语内容,交流后《赠汪伦》。 回答。 2.比一比,组词。
3.齐读课题。 夜( ) 4.认读生字叶( ) “夜”(指名读、齐页( ) 读)。
5.区分同音字“夜”、“叶”,并组词,说话。
3.我会认生字。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连一连。 “○”圈出不认识的字。 1.生读课文,边yè sī chuánɡ ɡ
2.四人组成小组,组内读边圈生字。 uānɡ yí 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2.读自制生字 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床 夜 思 疑 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习成果,互教互学。 光 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3.学生一句一jǔ wànɡ dī ɡù 成果,互教互学。 句读诗文。注意正qián
二、初读课3.指名学生一句一句读音,读好“床、 光、 文,整体感诗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 望、乡”的后鼻音。 低 举 望 前 知。(用时:“ 床、 光、望、乡”的后4.同桌互相读故 5分钟) 鼻音。 一读,争取人人把诗4.我会读词语。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文读准、读顺。 明月 举头 低取人人把诗文读准、读顺。 5.(1)一学生头 故乡
5.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读古诗,其他学生认5.我会读通顺诗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真听,准备给同学正句。
(1)指名读古诗,其他音。 (1)床前明月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2)全班交流光,疑是地上霜。 音。 正音 (2)举头望明
(2)读后正音。 月,低头思故乡。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请你们欣赏这幅图。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仰望天上那如霜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伤……)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
三、感受诗画面,感受诗中之情。 意,再读古4.师:诗人看着空中的诗。(用时:明月,想到了故乡。你们看15分钟) 到月亮会想到什么?(播放
乐曲)生:我想到了亲人。师: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6.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表演一下这首诗。
7.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8.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1.跟着老师的讲解,静静地欣赏课本上的插图,结合自己搜集的李白的资料,思考作者为什么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根据图意回答问题,注意说具体,说清楚。
3.听老师范读诗文,想想此时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听古诗,谈感受。(预设)生:“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赚钱的爸爸。”“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妈妈、姐姐。”“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我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我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5.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诗。
1.生认读生字卡。交流正音。
2.生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同桌交流书写应注意的事项。
3.生描红,并展示作品。
6.我会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7.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1)“举.头望明月”中“举”的意思是:提出( )兴起( )抬起( )
(2)“低头思.故乡”中“思”的意思是:想办法( )思念( )希望( )
8.《静夜思》这首诗主要写了:
(1)李白十分喜爱夜晚圆圆的、明亮的月亮。
(2)李白望着月亮,思念家乡。
9.我会背诵《静夜思》。
1.认读生字卡,并引导
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
四、巩固生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
字,指导书
大家提个醒的?
写。(用时:
2.教师范写。
7分钟)
3.学生独立描红、临写。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10.我会写: 前 低 乡
11.比一比,组词。
乡( ) 故( ) 香( ) 放( )
1.《静夜思》这首诗,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五、总结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文,布置作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业。(用时: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8分钟) 尽的思念。 2.回家和爸爸、妈妈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课件出示描写月亮的古诗。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2.书写下列生字的笔顺: 前: 低: 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1.制作字词卡片,搜集有关夜景资料。(师生) 学前准备 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胆、敢”等1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喜欢朗读诗歌。 学习重点 运用多种方式识字、记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1.制作字词卡片,搜集有月夜的资料。(师生) 学前准备 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个性调整 达成共识 9.夜色
夜色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一个7岁左右的孩子,本身需要大人的呵护,更何况是在漆黑的夜晚,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就要通过他们熟知的事物入手,通过朗读,在他们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12个生字,使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