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 古 文 章 意 为 先
——初中作文系列指导之:立意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立意的要求。 2、通过例文分析,让学生掌握立意的方法。 3、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立意的要求,并掌握立意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讲练结合法 2、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认真预习《学案》的相应内容。 2、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授课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2′
师:古人云:“千古文章意为先。”言下之意,作文之道,必须立意为先。也就是说,我们在
动笔写作之前,应该先考虑清楚文章要表现一个怎样的立意。因为一个好的立意会让人
1
眼前一亮,而一个失败的立意统领下写出来的文章,往往“离题万里。”就像在这次单元考试中,这位同学的作文一样。(出示考试作文题,)这次考试,我们是以“ 影响了我”为题,要求可以填上对你影响至深的人、事、物等等。这位同学的作文是这样的。(出示作文)他选择了“贝多芬精神影响了我”这个角度来写。同学们想想,如果是你,这样的题目你会怎么写?再来看看,这位同学他是怎么写的?他的这篇作文有什么问题没有?(提问)为什么?
生:这位同学没抓准提眼,只写了贝多芬的经历,却没有写贝多芬的精神对自己的影响,所以离题了。
师:除了没有抓住题眼,这篇作文的立意没能做到“准确”,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他所选择的材料能不能体现文章立意?
生:他抓不准题眼,就没法紧扣题眼来选材,所以就离题万里了。
师:是的,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这篇作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文不对题”。作者的目的
本来是要体现贝多芬坚强的性格对“我”的“影响”,结果却变成罗列贝多芬的人生遭遇,变成是在写“贝多芬传”了,根本未能突出“影响”二字。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就是这位同学在下笔之前没有考虑好这篇文章到底要表达一个怎样的立意,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离题”了。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个好立意来呢?
首先,我们一起来明确《考试大纲》对作文立意的要求 。(出示幻灯片) 二、明确《大纲》,出示目标 2′
2
1、明确《大纲》
《中学语文考试大纲》中对作文立意和选材的要求是:(出示幻灯片,生齐读)“初中阶段,要做到观点正确鲜明,内容具体充实。”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老师根据大纲要求设置的学习目标。
2、出示目标:(出示幻灯片)(生齐读)要达到以上这些目标,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立意。 三、明确含义,授予方法 15′ (一)、明确含义
师:这里的“立”,就是“确立”的意思,而“意”,指的就是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所以,所谓“立意”,其实就是指如何确立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如何做到集中体现。那么,什么样的立意才是好的立意?大家再来看这位同学写的这篇《贝多芬精神影响了我》,光看作文内容,而不看题目,你能看出这位同学是要表达的是“贝多芬坚强不屈的精神影响了我”这个立意吗? 生:不能。
师:也就是说,要想立意立得好,首先要做到立意的第一点要求——(出示幻灯片) (二)、了解要求,授予方法:
1、立意要求之一:准——所谓“准”,是指文章的立意必须正确、集中、鲜明。
意,首先要“立”得正确;它必须是思想健康向上、弘扬真善美的人、事、物。其次,它必须是集中的,初中阶段,一篇作文一般只要抓准一个立意,这样中心才能突出。第三,作者的观点必须是鲜明的,赞美什么,批判什么,都必须做到态度明确,不要一
3
会儿褒,一会儿贬,让读者摸不着头脑。
那么,具体要怎么做,才能让立意立得“准”呢?大家还记得牛汉《我的第一本书》吗?
(1)、课内例文引路:例文——牛汉《我的第一本书》。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如何做到立意“准确”的?
生:作者紧紧围绕题目的关键词“第一本书”,写了与这“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
表达了对“第一本书”的珍视和铭记之情。
师:也就是说,作者能够抓住题目的题眼,找准写作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来确立文章的立意,所以文章的立意就很明确,也就是做到了立意“准”。所以,想要使立意达到“准”,方法一,就是——(出示幻灯)
(2)、立意方法授予:①、抓住题眼,找准方向;
师:只是“抓住题眼,找准写作的方向”,是不是就能做得立意“准确”了呢?不是的。我们再来看看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课文,(出示例文)作者在抓住题目的关键词“第一本书”,找准了写作的方向之后,他还明确了选材的范围,那就是“我的”,他紧紧围绕“我的”一词选择了典型的材料,写了与我,与这“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准确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第一本书”的珍视和铭记之情的。也就是说,要做到立意的——“准”,还得做到第二步——
②、明确范围,找准典型;
(3)学生习作修改: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