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 选择题
(2016·浙江名校联考)甲图为乙图中AB间地表温度变化示意图,乙图为我国新疆某盆地地表物质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 关于不同类型地表温度的排序正确的是( ) A. 城镇>耕地>水域>裸地 B. 水域>裸地>城镇>耕地 C. 耕地>水域>城镇>裸地 D. 裸地>城镇>耕地>水域
2. 影响该区域地表温度的因素主要有( )
①地形差异 ②比热容差异 ③植被覆盖率 ④地表反射率 ⑤天气状况 A. ①②③ C. ②③④
B.①③⑤ D.③④⑤
1. D 【解析】 地表物质不同,其比热容也不同,因此增温的速度也不同;根据甲图中的气温可判断此时是新疆的夏季,故比热容较小的裸地温度上升得最快、温度最高,而比热容较大的水域温度上升得最慢、温度最低。
2. C 【解析】 图中显示水域、裸地等不同比热容的地区,其温度不同,即比热容差异影响了地表温度;裸地等植被覆盖率小的地区温度高,即植被覆盖率影响了地表温度;地表反射率较高的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少,地表温度一般较低,即地表反射率的不同也会影响地表温度。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回答3~4题。
1
3. 从辐射量上看,甲大于乙的原因是( ) A. 大气对甲具有削弱作用 C. 甲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B.丁对甲有补充作用 D.乙大部分被地面吸收
4. 下列概念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B. 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吸收 C. 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D.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3. A 【解析】 甲为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乙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途经大气,部分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所以甲大于乙的原因是大气对甲具有削弱作用。
4. C 【解析】 大气受热过程是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被地面吸收,然后地面增温,以红外线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升温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地面。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 关于图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图中气压:丙>丁>甲>乙 B. 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C. 甲地多为晴朗天气 D. 乙地盛行下沉气流
6. 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B. 乙、丁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 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 D. 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5. C 【解析】 结合气压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各点与等压面的关系知,图中气压:甲>乙>丁>丙。甲、乙两地分别受高、低气压控制,甲地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乙地相反。
6. D 【解析】 四地间由于受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其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016·唐山一中模考)下图为南半球某地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2
7. 从图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 甲地气流上升 B. 乙地是低气压中心 C. a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 D. b地正出现阴雨天气
8. 图中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正确的是( ) A. ① C. ③
B.② D.④
7. B 【解析】 分析等压线分布可知,甲地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乙地为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a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弱;b地位于南半球锋面气旋东侧,处于北移冷锋的锋前,目前天气晴朗。
8. C 【解析】 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实质上就是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气流在从高压中心甲地流向低压中心乙地的过程中,在摩擦力和南半球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应始终位于与等压线垂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
下图中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近地面风向轨迹,④地有稳定风向。据此回答9~10题。
9. 图示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 ① C. ③
B.② D.④
10. 下列对图中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地和③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同 B. 四地风向的变化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C. ②地和③地的摩擦力方向相同 D. 摩擦力不能改变风力的大小
9. A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地等压线最密集,其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即风力
3
最大。
10. A 【解析】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对风向变化有影响;②地和③地风向不同,则摩擦力方向也不同(摩擦力方向和风向相反);摩擦力可以改变风力大小。
(2016·山西模拟)在低层空气中,各高度上的风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运动空气所受的摩擦力随高度而减小。这样,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离开地面越远,风速越大,风与等压线的夹角则越小。据此完成11~12题。
11. 假设某地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则下面图示中能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随高度旋转分布形成的曲线的是( )
12. 根据图示信息,高空大气高压可能位于该地的( ) A. 东侧 C. 西侧
B.南侧 D.北侧
11. A 【解析】 A近地面的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随海拔升高,摩擦力变小,夹角变小,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因而可知选项A正确。
12. B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高压应位于该地南侧。 二、 综合题
13. (2016·北京朝阳统考)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对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 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
材料二 《北京晨报》2012年2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三 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方向。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4)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
4
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答案】 (1)由市中心向郊外呈波浪式降低;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气温较高,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
(2)画图略。
(3)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4)不合理。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容易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向城市中心,没有达到降低对城市污染的目的。
【解析】 (1)从图中气温变化曲线上可以看出,由市中心向郊区气温呈波浪式下降,植被覆盖好的地区气温较低。(2)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为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中心,高空风由市中心吹向郊区。(3)绿色植物吸热增温较慢,它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再加上它吸收CO2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量减少,从而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4)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会对市区造成污染,故不合理。
1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风能是炙手可热的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示情况时,应出现于下图中的________(时段)。
(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甲、乙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__(变大或变小)。
(3)试在材料二图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
(4)如图为材料二图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所处位置的最终风向。
5
①该图所示地区位于( ) A. 北半球 C. 东半球
B.南半球 D.西半球
②在图中箭头处画出风所受的力,用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
表示摩擦力。
【答案】 (1)8~16时 (2)变小 (3)见下图:
(4)①A ②见下图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