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备课 全册
第一单元备课
一、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本单元共安排了4个例题。例1 统一长度单位 。例2及相关内容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例3及相关内容 认识米 用米量 。例4及相关内容 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四、 单元教学重点:
1、体验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2、会用厘米、米量物体的长度。 3、会量、画线段。
五、单元教学难点:
1、建立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2、能直观辨别线段。 3、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六、单元施教措施: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如只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七、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王春英
一、单元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实践活动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三、单元教学要求:
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加、减法估算
五、施教措施: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六、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实践活动………………………………………… 1课时左右
二上数学第三单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