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8.1监测与调查
8.1.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8.1.2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
8.1.3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8.1.4专项调查
8.2综合防治与干预
8.2.1全人群健康倡导
8.2.2高危人群筛查与健康指导
8.2.3现患病人的管理与指导
8.2.4建立综合防治的示范点
8.3培训
8.4技术咨询服务
8.5用语解释
8.6法规文件
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8.1监测与调查
8.1.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1)目的
通过监测,找出威胁人群生命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致病机制,影响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因素,为制订和评价干预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内容和方法
a.监测病种
选择监测病种: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各类医疗单位诊治该病种的比例,综合考虑决定需要纳入常规监测的慢性病。监测病种选择时应考虑以下5个因素:
·某种疾病是否有较高的发病或患病率;
·是否是当地的主要死亡原因;
·是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破坏性;
·是否其医疗和护理费用已经成为社会负担;
·是否已有可行而有效的公共卫生防治技术。
b.建立监测报告系统
·报病卡: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电子病历数据库传输之前,报病卡由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设计。提供基本项目和内容,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增加所需项目和内容,但应满足基本项目和内容。
·监测形式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实际需要,通过全国抽样建点的方式,收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情信息。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区别以下三种情况,决定本地监测规模和信息收集的方式。
——有条件建立日常信息监测网络的省可在一个(几个或全部)县级区域内,建立由医疗单位为网底,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干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报告网络。形成由国家、省、地、县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相结合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网络。
——尚无条件建立日常信息监测网络的地区可在上级机构指导下按随机抽样原则,选择一些城市的区和农村县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网络,或选择定点(医院或/和区域)报告系统,收集相关信息。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需求较小地区,可由上级机构指导在城市区或社区选点,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试点,收集信息,建立本地区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档案。
·监测网络管理
无论何种形式的监测网络,均须实现与“死因统计”、“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专项(综合)调查”等信息联合收集。
——日常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报告的程序与管理流程见下图:
8.1.1资料报告、管理流程图
——建立信息库:建立从国家级到县级的四级数据库。数据库以磁盘方式储存,每年汇总光盘永久性保存,磁盘资料在确证有完整可用的光盘备份的前提下,一般保存5年。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实现与“医院信息系统”或“病历和医学图像传输系统”的信息系统联接,实现电子病历的数据库传输。
c.监测资料内容
·所有疾病必须按“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分类命名;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进行各种人群特征的构成比、发病率等描述性统计,包括不同人群特征的发(患)病率;地区别发(患)病率;校正发(患)病率;标化发(患)病率;最小发(患)病年龄;劳动人口发(患)病率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