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打印版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9 15:40:3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影响是否受欢迎的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有适应困难的是不受欢迎的儿童。 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为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重要性 友意义:提供学习上的互相帮助;社会交往中的互相支持;情感共鸣;解决困难的力量;增加快乐和兴趣。 谊友谊认识的1.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2.单向帮助关系(6-9岁); 发发展阶段 3.双向帮助关系(9-12岁); 4.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 展 择友因素 1.相互接近;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3.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家亲子关系的1.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2.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3.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1.父母控庭发展变化 制(6岁前);2.共同控制(6-12岁);3.儿童控制(12岁以后) 关亲子特点 亲子关系的特点表现为在父母和儿童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 系 决定因素 亲子关系质量的决定因素是家长的素质。 人际交往 年龄增长,与父母交往下降,同龄伙伴交往上升,与教师的交往小学中年级前上升,之后维持在交往比率的20% 86. 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为主(11-12岁至15-16岁),少年期是个体生理迅速发育直至达到成熟的一段时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也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 生理发育 1.身体成长加速(身高体重);2.生理机能发育加速;3.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性器官发育;第二性征出现;性功加速 能成熟)女性比男性提早两年。 生理身心危机 1.心理生物性紊乱;2.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 发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成人感1.从心理上过高地评价自己的成熟度;2.认为自育己的思想和行为属于成人水平;3.要求与成人的社会地位平等;4.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加心理发展的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速 矛盾性特点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记忆的发展 记忆广度(短时记忆)达到一生的顶峰;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15、16岁最高峰;17、18岁略降 1.形式运算阶段的特点: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皮亚杰钟摆实验 思维的发展 2.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逻辑推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掌握逻辑法则发展的特点: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认识上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的发展 发展的特点: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2.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4.有很强的自尊心 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早期消极情绪较多,稳定性差,起伏变化多; 情绪变化 特点:1.烦恼增多(个人形象而烦恼;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父母关系裂痕和情感疏离而烦恼) 2.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自我中心性 特点:自我中心现象是皮亚杰最先发现和提出的;1.独特自我;2.假想观众 主要表现 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3.观念上的碰撞 反抗的对象 主要是父母,但也具有迁移性 第反抗形式 1.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2.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 二1.逆反期年龄阶段:第一逆反期在2-4岁期间,多在3岁左右;第二逆反期出现在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的10-11岁至逆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 反两个逆反期2.共同点:a.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 期 的异同 b.两个反抗期的儿童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即长大感和成人感 3.不同点:第一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在于,要求按自我意志行事; 第二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是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 主要表现:a.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b.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c.一旦停止网络游戏会出网络游戏成现心理和生理方面不良反应;d.在网络游戏中所获得的虚拟感受反过来会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造成恶性循环; 瘾 发展过程:初期—精神依赖;中期,躯体依赖;再后,出现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 心原因:网络游戏本身(游戏的吸引力);青少年本身的特点及个体的人格特征;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 理社青春期精神主要表现:思维紊乱、不能控制情绪、人格混乱、扭曲现实或者与现实脱离联系等; 主要原因:a.遗传因素所致;b.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迅速带来的种种不适;c.青春发育期性机能的迅速发展和成熟、会分裂 初恋失恋等诱因而导致患者常有对性的妄想等,也是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 自杀倾向 原因:a.心理障碍(以抑郁最为常见);b.家庭环境;c.学校的强大压力;d.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 反社会行为特点:犯罪率增加;犯罪年龄下降;女性增加;暴力化、团伙化趋势 与犯罪 原因:a.家庭因素;b.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c.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自身因素 87.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岁至35岁,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88. 一般特征:1.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2.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3.生活空间扩大;4.开始恋爱、结婚 综述 到达个体思维发展的高峰期,并达到成熟。形式运算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水平。 阶段性特征 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性阶段 思维辩证逻辑思趋势:初一开始掌握;初三迅速发展,转折期;高中占优势地位。 的维的发展 影响因素:1.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2.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a.形式逻辑思维;b.辩证逻辑思维;3.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 发思维监控的发展是青少年期思维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表示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展 思维监控能是整个思维结构的统帅;表现:1.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发展,发展速度比小学儿童快得多;2.自我监控能力具有良好的计划性、准备性、方法力的发展 性和反馈性;3.青年初期的思维自我监控能力已经接近成人水平 特点:1.自我概念抽象性日益增强;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认知水平提高的途径: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自综述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 我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认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和客体我; 同自我同一感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感 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4.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a.同一性确立;b.同一性延续;c.同一性封闭;d.同一性混乱(扩散) 六方面:1.同一性意识过剩;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3.与他人距离失调;4.时间前景的扩散;5.勤奋感的扩散;同一性征候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群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确立是动态的、毕生的发展任务。 延缓偿付期 大学学习期间,这是一种社会的延缓,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延缓,也称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以自己需要为基础对事物重要性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青年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 影响因素:1.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a.思维发展的抽象逻辑水平,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并逐步提高;b.自我意人生观和价值观 识迅速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并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相互制约;c.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达到趋于成熟的水平;2.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3.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4.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5.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不理解道德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标准,不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两种价值观冲突 为后果来判断行为 阶段2:功利取向:以是否能满足个人需要作为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即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道德认识—道德水平二:习俗水平 阶段3:“好孩子”取向:以取悦并得到他人的认同,以他人的意图进行判断,认为权威人推理的发展 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物所制定的社会社会准则、行为标准都是对的,应该遵守 规章制度为准则 阶段4:“好公民”取向:也称为维护社会秩序取向,即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社会规章 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公民的义务,不能违反法规、法律 柯尔伯格著名的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认识到各种法规都是为公众的权利和利益服务的,符合公众需要的海因兹偷药 道德标准内化,遇到道便应遵守;如果不适宜,就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修改 (开放式的两难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这是理性良心取向,个体的道德认识超越社会法规和法律,普适故事) 我可以做出选择 于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可按伦理原则进行选择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个要点: 1.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童年期(10前)前习俗水平;少年期2、3两个阶段;青年期3、4两个阶段; 2.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而第6阶段的道德准则则是抽象的,适于全人类,但却是难以实现的; 3.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顺序 89.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35-60岁 心理学上的更年期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更年期早于男性(15-55,延续8-12年);更年期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生理变化 起点,又称第二个青春期; 心理发展的理解1.中年转换期:莱文森把人生的40-60岁划为中年期,经历中年转换期(40-45岁)和中年高峰期(55-60岁);2.和认识 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3.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4.中年期是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 思维发展的一般1.中年期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具有相对性和变通性实用性) 特点 2.中年期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思维的辩证性提高) 1.早期观点:韦克斯勒认为:智力随年龄而衰退是整个有机体普遍衰老过程的一部分; 2.特殊智力学说:卡特尔提出成人智力的两种基本形式:a.液态智力:b.晶态智力;青年期,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智力发展 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成人阶段,液态智力开始下降,出现衰退的趋势,而晶态智力的发展一直保持相对的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在中老年期仍呈一定的上升趋势 1.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认识人格的发展必须了解自我的发展;2.自我是第一组织者:自我具有整合能力,对道德、自我的概念 价值、目的和思想过程进行整合;3.自我的改变意味着个体的思想、价值、道德、目标等组织方式的改变;4.自我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1.尊奉者水平:按规则行事,违反社会规则自责,中年期只有少数人处于这一水平; 我2.公平水平:规则内化于己;个体有理想和目标;形成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并发展了自我反省思想;认识到世界的复意杂性,但思想认识具有二元性,倾向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地区分对立的两极,如要么具有独立性,要么具有依赖性; 识自我发展水3.自主水平:能承认并接受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对这些矛盾和冲突表现出高度的容忍性,如认识的平 到自我评价和社会规则之间,个人需要和他人需要之间,不会总是和谐一致,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在人际关系发方面,能认识到既要充分尊重个人的独立性,也要看到人之间的朴素的依赖性; 展 4.整合水平: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只有少数人能达到这一水平; 影响因素 1.年龄因素;2.受教育水平;3.认知发展水平 人格结构的稳定性两重基本含义:1.是人格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变;2.是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 人格特征 人格的成熟性1.内省日趋明显;2.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3.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女同化”被认为是完美人格 控制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人的行为控制系统分为两类: 1.初级控制:是指人类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的企图,初级控制是人的根本愿望; 适应环境的控制2.次级控制:是指人类透过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属于被动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系统;次级控制功能是在个理论 体对外界控制不成功,即初级控制受阻后出现。 成年期的初级控制水平是稳定的,策略丰富而宽广;次级控制水平的发展贯穿整个成年期。 90.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60岁至衰亡,按联合国的规定,60岁或65岁为老年期的起点,老化指退行性变化;衰老是指老化过结果。 老化的原因 1.从个体出发:遗传学说;行为老化学说;2.从个体与社会关系出发:疏离学说;适应学说 老年丧失期观 心理变化只有衰退,没有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内容的相继丧失是老年丧失期的基本特征; 毕生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心理发展基本观点: 1.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人的一生都在发展。 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 毕生发展观 3.心理发展的过程既有增长也有衰退,是增长和衰退的对立面的统一 4.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共同决定的,但各个子系统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影响强度有明显的区别:成熟因素—儿童期;社会文化因素—成熟期;个人因素--老年期 感知觉退行性变化 记忆减退 智力减退 稳定性 人变化 格特征 变化原因 感知觉是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的心理活动 1.视觉减退:视觉敏锐度下降、视野缩小、聚焦能力减弱、暗适应所需时间延长;2.听觉减退:高音3.味觉、嗅觉和触觉迟钝:甜味,50岁开始出现退行性变化,60岁后明显 年龄趋势:儿童记忆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少年期至成年期达到最佳的高峰期(黄金时期);40-50岁期间出现较为明显的减退;70岁时记忆衰退的一个关键期,以后进入更加明显的记忆衰退时期 特点:1.机械记忆衰退明显,意义记忆衰退慢;2.再认能力表现出逐渐老化现象,但再认比回忆保持较好;3.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 记忆障碍:1.老年记忆障碍主要在于信息提取困难;2.老年人记忆障碍是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3.老年人较少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a.意义联系法;b.分类法;c.联系实际法;d.想象法;4.文化因素对记忆影响显著 解释:1.加工速度理论:加工速度减慢是老年人认知(记忆)减退的主要原因; 2.工作记忆理论:缺乏信息加工资源,即缺少一种自我启动加工的能力,工作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变小 是老年期记忆减退的另一根本原因 延缓和弥补:1.利用多种感觉器官;2.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写备忘录;3.放缓学习和做事情的步调;4.有意识地进行改善记忆的训练,提醒自己注重运用记忆策略;5.增强记得住的信心 1.老年期智力水平的衰退(20高峰) 2.老年智力变化的不平衡性 老年人的人格表现出基本稳定的倾向,老年人人格的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不容易发生大的变化 1.不安全感;2.孤独感;3.适应性差;4.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5.回忆往事 1.生物学的衰老; 2.心理上的老化(主观感受,疑病和死亡的恐惧) 3.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疏远;老人退出社会) 1.对老年期的退行性变化和对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备;2.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3.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心理适应 护自我尊严;4.夫妻恩爱,家庭和谐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5.深化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6.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式(成熟式、安乐式、防御型、愤怒型、自怨自艾型)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91. 变态心理学概述: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变态心理的定义;变态心理的种类;异常心理的特点; 变态心理学定义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相同点: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心理与行为的异常 与精神病学的联系和区别 不同点: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着重对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公元前400年,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疯狂是因为有害体液流入大脑;自然科学的出现,使人们有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可能再一次把心理的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在一起;17世纪中叶,神经科学发展,人们对于神经系统及其功能有了新的认识,促使人们更倾向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命题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精神分析对精神异常的解释 命题二: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必多;2.力必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a.口欲期;b.肛欲期;c.生殖器期;3.人的心理活动存在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缘由:1.固着: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口欲期——吸烟、吃零食)2.焦虑:自我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矛盾和冲突时产生焦虑;3.压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1.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是行为主义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 2.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通过动物实验,认识到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3.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性上的区别;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行为主义对精神异常的解释 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这两个条件是原因; 4.研究的技术线路是: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 心理的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心理异常的最基本表现是“存存在或人本主义的解释 在焦虑”:存在和责任的冲突。人的根本意义是存在,所以责任成为存在得以实现的阻碍因素。 92.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正常人际交往,肩负责任,;正常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1.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做躯体疾病一样看待;2.统计学标准:心理特征服从正态分布,根据偏离平标准化的区分 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3.内省经验标(李心天) 准:病人、观察者;4.社会适应标准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包含有无自知力:又称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自己状态的错区分方法 误反映,或者说是自我认识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也包含现实检验能力) 病与非病三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内在协调性指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 (郭念锋)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心理特征形成后有相对的稳定性;没有重大外界变革,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93.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认知障碍 名称 表现 常见疾病 感觉过敏 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 神经症、感染后虚弱状态者 感抑郁状态、木僵状态、意识障觉感觉减退 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 碍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障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碍 内感性不适 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 症、脑外伤综合症 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意识障碍恐怖,正常人的可加以纠正。 精神疾病者的不能接受 言语性幻听 最常见,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 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如:精幻听 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非言语性幻听 功能性精神障碍。 感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叫原始性幻视。幻视也可同外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受幻视 界事物的形象一样。 高热患者 器患者嗅到的异味感,尸臭 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肿瘤 官幻嗅 不幻味 在食物或水中尝到某种特殊的味道 精神分裂症 知感同 精神分裂症、癫痫等脑器质性 幻触 感到皮肤或黏膜上有虫爬、针刺、电灼等异常感觉 精神障碍 知觉内脏性幻觉 躯体内部有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感觉 精神分裂症、严重抑郁症发作 幻 感觉器官参与,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 障障觉 体真性幻觉 一样,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验 的不与相应的感觉器官联系,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主 碍 碍 来假性幻觉 观空间产生(如脑内、牙齿内)。闭上眼看,不用耳朵,脑子源 也能听声音。 产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如听收精神分裂症,有时见于气功所功能性幻觉 生音机时听到骂他的声音,关闭收音机,便听不到骂他的声音。 致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 特精神分裂症 思维鸣响回响 是特殊形式的幻觉.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 殊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幻觉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 条心因性幻觉 切的关系。 件 感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分视物变形症 视物变形症 知为视物“显大症”、“显小症” 综“非真实感” 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水中月”、“镜中花” 抑郁症、神经症、精神分裂症 合认为自己的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自己的模样发生了变化,因 障“窥镜症” 而在一日之内 碍 思维奔逸 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思维活动量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躁狂状态、情感性精神障碍躁思快。严重时有“音联”“意联” 狂发作 思维思维迟缓 抑制性思维联想障碍,表现为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抑郁状态、情感性精神障碍抑维形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语量少,语速慢,语音低沉。 郁发作 障式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无明确的应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碍 障思维贫乏 答性反应或回答的非常简单。但语速并不减慢。 痴呆状态。 碍 思维松弛(思维散漫) 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即“答非所问”。 精神分裂症早期 正常心理的功能 异常

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打印版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53i024anb62h6002tw881m9s40m5v00jxx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