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 防 治栏目编辑 周燕侠盐溶液消毒后投喂。③每隔15天投喂1次大蒜或大蒜素
药饵,每千克鱼喂大蒜l0~30克或大蒜素粉(含大蒜素10%)2克。④对发病鱼池,采用外消内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用强氯精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5~0.6克/米3;每千克鱼用氟哌酸l0~30毫克拌饲,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5天。
3.水霉病
(1)症状:病鱼受伤处水霉大量繁衍呈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病鱼瘦弱独游,食欲减退,终因体衰而死亡。鱼卵长毛,变成白色的绒球,霉卵成了死卵。
(2)危害及流行: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表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此病在早春、冬季最易发生。(3)防治方法:①人工繁殖最好选择晴朗天气进行,采用流水孵化。也可以将水温升高至25℃以上。②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③改善水质,放苗前用生石灰清塘,放养前用30~50毫克/升的食盐水浸洗3~5分钟。治疗尚无理想的方法,早期治疗有一定疗效,方法:①用食盐和小苏打(碳酸氢钠)合剂(1∶1)全池遍洒,使池水呈8毫克/升的浓度。②用亚甲基兰全池遍洒,使池水呈2~3毫克/升的浓度,隔2天再泼洒1次。③内服抗菌药(如磺胺类、抗生素等),以防细菌感染。
4.细菌性烂鳃病
(1)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且缓慢,摄食量明显减少,甚至不摄食。打开鱼的鳃,发现鳃丝肿胀,粘液较多,有的甚至附着污物。病情严重的鱼鳃丝末端缺损,甚至露出软骨,鱼种常有“开天窗”症状。
(2)危害及流行: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4~6月为发病高峰,可引起大批死亡。
(3)防治方法:①每20天用0.6克/米3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进行预防消毒。②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或在食场周围每周泼洒漂白粉1~2次。③每千克鱼用卡那霉素或鱼用氟哌酸10~30毫克拌饲投喂,连喂3~5天。
二、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1.斜管虫病和车轮虫病(1)症状:鱼体的鳃和皮肤被大量虫体寄生而致病,斜管虫喜寄生于黄颡鱼的边缘或缝隙里,也侵袭体表皮肤,刺激寄主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病鱼离群,头朝下、尾朝上倒栽于水面或侧卧于水下,呼吸困难,不久即死亡。寄生在体表的车轮虫个体较大,而寄生在鳃上的车轮虫一般个体较小。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体表有时出现一层白翳。
黄 颡 鱼的病害防治
在2000年以前,黄颡鱼病害在国内仅有鳃霉病、出血性水肿病和肠炎病的报道。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黄颡鱼的疾病也日趋增多和严重。现将我们多年养殖的病害防治经验作如下总结。
一、由细菌引起的疾病1.出血性水肿病
(1)主要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胶状物、肠内无食物且充满黄色脓液。病鱼食欲明显下降、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
(2)危害及流行:在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阶段均可能发生,苗种阶段危害较为严重。常在高温季节暴发,死亡率高达80%以上。当水温在25~30℃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现象。
(3)防治方法:①注意水质,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②用强氯精0.25~0.3克/米3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用3天。③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定时加1%食盐到饲料中。
2.肠炎病
(1)症状:病鱼独游,发病的初期,剪开肠道,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道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在发病的后期,可以看到肠道、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很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的粘液,脓血充塞肠道。病情严重的时候,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
(2)危害及流行: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主要来源于环境和变质的饲料,这种病具有很强的传播性。
(3)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用2%~3%的食盐溶液洗浴消毒。②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不投喂腐败霉变的饲料,鲜活饲料要用2%~3%食
2008.251病害防治栏目编辑 周燕侠淡水鱼类由于活动较少而对病虫害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常因病虫害的发生而使渔业生产大量减产,损失惨重。原虫(单细胞动物或原生动物)因分布广、个体小、数量大、传播快、易发生、致死率高等特点备受渔业生产人员关注,也是淡水渔业病虫害防治的重点。但常因认识不足或不准确而造成误诊,使防治效果不佳或不及时而前功尽弃。为快速识别、检测及有效防治原虫引起的鱼病,本文对淡水鱼类常见原虫病害作一介绍,以供养殖朋友参考。
一、锥体虫病
症状:病鱼表现为精神萎靡、浮于水面、活动迟缓、呼吸困难、体色变淡、鳃丝腐烂等,少食至不食、体质衰弱、贫血,最后死亡。
镜检:虫体狭长,叶形,一端尖,另一端钝圆或尖,前后端各具1根鞭毛,细胞核1个。
防治:此虫寄生于鱼类血液中,传播媒介可能是吸血水蛭。流行于6~8月。①从驱除、杀灭吸食鱼血的水蛭入手进行预防;②在鱼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③用盐水或硫酸铜浸洗鱼体。均能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二、隐鞭虫病
症状:病鱼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当病情严重时,鳃(2)危害及流行:在春、秋季较易发生。黄颡鱼苗种常患此病,成鱼和亲鱼有时也会被感染。多在面积小、水较浅、水质不良、放养密度大、饲料又不足以及连绵阴雨、水温18~28℃的情况下发生。
(3)防治方法:①鱼种或亲鱼入池前,用浓度为1~2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洗鱼体,要注意根据水温来把握浸洗时间。②用0.05毫升/升的混杀王(阿维菌素)加0.4毫克/升的硫酸铜联合全池泼洒,用1次。
2.小瓜虫病
(1)症状:在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肉眼可看见白色小点状胞囊,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水面。因病灶处细菌的感染,使鱼体表发炎,或有局部坏死、鳞片脱落、鳍条烂裂。虫体如侵入眼角膜,则引起发炎变瞎,最终因运动失调、呼吸困难而死亡。
(2)危害及流行:黄颡鱼对小瓜虫病有易感性,发病后常出现暴发性死亡。多子小瓜虫适宜繁殖水温为15~25℃,pH值为6.5~8,夏季少见发病。当过度密养、饵料不足、鱼体瘦弱时尤易被小瓜虫感染。
(3)防治方法:①全池泼洒“百虫克”0.7克/米3和“高效灭菌碘”1.5克/米3,隔天换水1/2,再按相同剂量使用一次。②用福尔马林60~80毫升/米3浸泡病鱼
淡水鱼类常见或皮肤上有大量黏液,病鱼游动缓慢、呼吸困难,摄食减少,直至完全不摄食,鱼体发黑,死亡。
镜检:虫体为圆形或长圆形,具2根不等长的鞭毛,通常一前一后。
防治:鳃隐鞭虫寄生于鱼鳃、鳍、皮肤上,病程短,死亡率极高。主要危害鱼苗。①鱼池用生石灰进行消毒。②虫病发生后,及时全池遍洒硫酸铜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使饲养水体中药物浓度达到0.7毫克/升。③加强饲养管理,降低水体肥度,提高鱼体抵抗力。④鱼种放养前用2%~4%盐水药浴15分钟。
三、孢子虫病症状:孢子虫可引起被寄生鱼多种疾病,如侵袭性的竖鳞病、鳃病、眩晕病、黄胆病、腹水病、肠道病、10~18分钟(视水温的高低灵活掌握),隔天再浸泡1次,转池饲养。原池用福尔马林彻底消毒。此法只在发病初期疗效显著,如果发现晚了,病鱼身上布满小白点,即使连续用药,苗种的损失也很大。
三、营养性疾病
1.症状 常见的是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病鱼肝脏肿大、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胰脏色淡。病鱼零星死亡,且最先死亡的是长得最大的个体。
2.防治方法 ①更换饲料,采用信誉好的饲料厂的饲料,试验表明用品牌饲料养殖效果比较好,生长好且体色变异小。②若是自配饲料,则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增加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
在生产实践中,鱼病的暴发往往是以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对并发症的防治难度也就更大,即使已有特效药治疗,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也是难免的。因此,我们特别提倡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掌握防治鱼病的主动权。
江苏苏州市水产养殖场有限公司 许爱国
陈 超 赵小兵 邮编 215127
苏州大学水产研究所 宋学宏
522008.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