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结论:
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二、氢气(H2) 1.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
2. 化学性质
可燃性 氢气+氧气水 H2+O2H2O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 3. 点燃氢气前要验纯。
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管口向下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发出尖锐的爆鸣声,氢气不纯;声音很小,氢气较纯。 4. 理想能源:
优点:热值高、来源广、产物无污染。 5. 实验室制法
锌+稀硫酸→硫酸锌+氢气 Zn+H2SO4=ZnSO4+H2↑ 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下排气法。
三、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1.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⑴金属单质(简称金属),如铜(Cu)、铁(Fe)、汞(Hg)、铝(Al)等; ⑵非金属单质(简称非金属),如氧(O)、氮(N)、溴(Br)、碘(I)等;
⑶稀有气体单质,如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等。 注意: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2.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如水(H2O)、二氧化碳(CO2)、氯化钠(NaCl)、二氧化硫(SO2)、过氧化氢(H2O2)等。
注意:化合物一定含有多种元素,但含有不同种元素质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 3. 氧化物:
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如二氧化碳(CO2)、过氧化氢(H2O2)、水(H2O)等。即“两元必有氧”。 四、原子团
有些物质,如Ca(OH)2、CaCO3等,它们中的一些原子集团,如OH、CO3,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又叫做根。
一些原子团的符号 原子团(根) 硫酸根 符号 SO4 原子团(根) 铵根 符号 NH4 10
硝酸根 碳酸根 氢氧根 NO3 CO3 OH 氯酸根 高锰酸根 锰酸根 ClO3 MnO4 MnO4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
1. 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基本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3. 应用
①物质的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 ②物质的三态变化
气态时,分子间距离最大;固态时,分子间距离最小。 ③生活中的现象
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运动加快。所以水受热蒸发加快。 4.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现象,单个分子无法表现出来。 5. 混合物与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宏观),由不同分子构成的(微观);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微观),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微观)。
二、原子
1. 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 基本性质:跟分子的性质相似。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间有间隔,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3.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分子中的原子没有改变。这些分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1.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 联系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物质,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一些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金属、稀有气体、碳(C)、硅(Si)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向这样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构成该物质的原子保持。如铜的化学性质由铜原子保持。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净化水的方法
1. 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蒸馏、过滤、吸附、沉淀。 2. 综合运用吸附、过滤和蒸馏等操作净水效果最好。蒸馏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11
3. 吸附: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质对杂质的吸附,并除去异味。 二、过滤
1. 仪器和用品: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 2. 操作:(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待滤液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轻靠滤纸的三层处;漏斗
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3. 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滤纸破损。 4. 如果用活性炭层进行过滤,不仅可以滤去不溶性物质,还可吸附
一些溶解的杂质和异味。 三、硬水和软水
(一)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不含或含较少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
水。
(二) 区别方法:加肥皂水,没有或少量泡沫的是硬水,有大量泡沫的是软水。 (三) 硬水软化的方法:生活中通过加热煮沸的方法,实验室中用蒸馏的方法。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为1.39×1018 m3。
地球表面虽然有很丰富的水资源,但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淡水仅为总水量的1%,即1.07×1016 m3。 二、爱护水资源
一方面要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 水体污染的来源:
⑴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⑵农业上化肥和农药的任意施用。 ⑶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2. 水体污染的危害:
⑴导致人生病、中毒甚至死亡。 ⑵破坏生态环境 3. 水体污染的防治:
⑴工业“三废”处理后排放。 ⑵农业上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⑶城市生活污水要处理后排放。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的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为核电荷数。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12
3. 构成原子的粒子一般是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原子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决定
原子种类的是质子。
4.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
个原子不显电性。 5. 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二、相对原子量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量(Ar)。
注意:相对原子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相对原子量的计算公式:
Ar?一个原子的质量 1碳12原子的质量?12电子的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
Ar≈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2 元素
一、元素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元素、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概念 区别 使用范围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即将种类,又讲个数。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水是由氢元素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举例 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氧原子构成的。 二、元素符号 1. 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元素名称的一般规律:“钅”表示金属,“石”表示非金属固体,“气”表示非金属气体。
三、元素周期表
13
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每一纵行叫做族,在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共有16个族。第8、9、10行为一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课题3 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 核外电子的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最 多容纳8个电子。
2.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属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二、离子的形成 1. 离子
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 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
2. 离子符号是用来表示离子的化学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为Xn+或Xn-。 例如,Na+表示每个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Cl-表示每个氯离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SO42-表示每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 3. 离子的写法
方法:先写出元素符号,再在右上角表明该离子带的电荷数,注意“+”、“-”写在数字
后面。
常见的阳离子:Na+、K+、H+、Fe2+、Ca2+、Fe3+、Al3+、NH4+。 常见的阴离子:F-、Cl-、S2-、O2-、OH-、NO3-、SO42-、CO32 -。 4.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 1. 定义: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一种物质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每一种纯净物都有它固定的组成,所以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2. 意义: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
③表示构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构成该物质分子中的原子。 3. 写法:
①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⑴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 ⑵稀有气体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 ⑶非金属气态单质分子为双原子分子,因此单质由元素符号和右下角的“2”来表示化学
式。
②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