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群体Group:
指两人以上,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2.群体规范(Group norm ):
群体规范是指一个群体有别于简单人群集合体的原因之一,是群体有一套成员应该如何做的行为规范,是指一个群体有别于简单人群集合体的原因之一。 3.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
也称内聚力,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 4.合作Cooperation
合作是指不同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5.竞争 Competition
竞争则是与合作相对立的概念,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6.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
也叫社会助长,指个体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意识到他人在场而引起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
7.社会干扰Social Interference
也叫社会抑制,指个体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意识到他人在场而引起活动效率下降的现象。
8.模仿:Imitation
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的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 9.暗示:hint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照某一方式进行活动。 10.从众Conformity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力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 11.服从 obedience
个体由于受他人或者规范的压力,而发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被迫发生的 12.时尚
时尚是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 13。流言Gossip
流言是广泛传播的有关现实社会问题的不确切消息。 14.集群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
人们的行为一般说来大都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些不受通常的行为规范所指导的、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集群行为,又译作“积聚行为”或“聚合行为”。 15.社会运动Social movement
就是社会成员参与的,旨在影响和改变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过程的群体行为。 16.利他行为Altruism
是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17.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心理关系,它表现为对他人的影响和依赖。或者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18.态度Attitude
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即意向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个体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9.偏见Prejudice
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由于偏见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态度,因而也包括态度的个主要成分即情感、认知、意向。 20.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包括对他人、对群体、对人际关系,也包括对自己的认知。(知人、知面、知心) 21.自我概念(self-concept)
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观念和看法,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我的觉知。
22.自尊(self-esteem)
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比较高,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也较能够接受个人不足之处。 23.自我服务偏见(Self- service prejudice)
自我服务偏见: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人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归因偏见。 24.自我效能感(Self-efficiency)
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25.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26. 侵犯行为Aggression
侵犯行为是任何形式的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 简答题
1.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存在哪些伦理问题?应如何解决?
(1)伦理问题
①实验性欺骗 ②被试的隐私权问题 ③被试的心身健康问题 (2)解决方法
①应避免那些可能引起极大不安和痛楚的实验 ②最好不使用欺骗手段,可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
③研究过程中被试的不安情绪如果很强烈,可以退出研究 ④研究后应尽量消除被试的不适情绪 ⑤研究中的个人材料要保密
⑥ 研究前要征求被试的意见,自愿参加研究
2.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社会心理学出现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1.理论定向问题—个体主义:由于社会心理学研究长期以个人为中心,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忽视个人是社会的成员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也难以将这门学科应用于社会。 2. 研究方法的问题—实验法的局限 3.社会期望过高
3.目前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社会心理学的分支将更多、更繁荣。 2.强调应用这个倾向越来越明显。
3.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家在现实环境中进行他们的研究,也就是说他们常常把研究从实验室控制下的环境移向现实生活,现场研究增加了。 4.寻求社会心理学的更完整,一般的理论。 4.总体印象形成模式有哪些? (1)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2)平均模式
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 (3) 加权平均模式
按照这种模式,人们除了看重影响力很大的极化特性之外,还通过平均所有特性去形成一种综合的印象。两种模式结合起来,能够比较有效地说明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复杂情况。 (4)中心品质理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