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产养殖智能控制系统能够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1. 经济效益分析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渔业是专门为人工水产品养殖设计开发的。通过采用无线传感技术、网络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对养殖环境、水质、鱼类生长状况、药物使用、废水处理等进行全方位管理、监测,具有数据实时采集及分析、食品溯源、生产基地远程监控等功能。实现与设施渔业技术、生态修复、健康养殖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对水质进行综合监控与修复,改善水产养殖环境,使水产品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增强水产品的抗病能力,减少和避免大规模病害的发生,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产量,降低水产养殖苗的失望率,增加业主的经济效益。
据初步统计,
产品成本:本项目的生产周期为年,每个生产周期投入成本850万元,其中可变成本340万元。
项目投资估算:预算总投资380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00万元,设备投资250万元,流动资金投资825万元,其他投资25万元。
产品利润率:项目建成后,每个生产周期成品总产量600吨,总产值4800万元。经计算,项目的产品利润额2478万元。
投资回收期:项目的投资静态回收期为年,动态回收期为年; 投资利润率:考虑到建设期的年平均利润率%;
财务净现值:按固定资产使用期限5年计算为6544万元。财务内部报酬率为%。
投资盈亏:经计算,项目生产达设计量%时,即可达到盈亏平衡。 综上,当销价下调15%、可变部分经营成本上升15%、投资额提高15%这几种不利因素同时发生时,其内部收益率仍达%,比基准收益率15%高出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本项目有在具备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具备了相当强的抗风险能力。
2. 社会效益分析
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大规模、高速度、高消耗、低效益的规模产量型的发展模式,这对养殖效益、环境保护、产品品质保障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通过本项目的实际实施、应用,可创造出适应地方实际情况的创新性的高新养殖工艺和技术,这种工艺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地域条件类似的地区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对促进海参养殖技术研发,发展养殖学术理论,都将起到重大的作用。把本项目建设成为辽西最大、省内一流的海参养殖示范基
地,可以其巨大的示范作用,强而有力的牵动辽西乃至冀东北地区海渗养殖业的飞跃性发展(预期在最近数年内,可将海参养殖规模扩大2000公顷),推进水产养殖业更上一层台!在创造出难以估量的显著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带动海产品加工工业、海产品出口业发展,以及进一步推动沿海渔民转产转业,实现海洋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据初步统计,项目的经济内部报酬率为%,投资净效益率为%;项目可直接就业240人,带动当地500户,联动人数2000人;项目区每年人均增收300元。
3. 生态环境效益巨大
本系统的研究充分结合了生态系统学原理,合理布局,推动建立海产品清洁式养殖生产的模式,保护养殖池塘及其周边水域的生态环境;发展环境友好型养殖,减轻环境污染、减少病原滋生,提高养殖产品品质和效益,达到无公害养殖的目标。使养殖池塘的环境资源得到健康有序的高效利用,也为实现对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