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事象季节变化
? 命题点一 自然地理事象的季节变化 例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图14–1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夏季,S市主要受( )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
图14–1
【解题突破】解答该题应从以下要点突破:
[解析] D S市位于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考点透析】
1.天文现象和地球运动的季节变化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加之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往返运动。如图14–2。
(3)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节气 昼夜状况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全球昼 夜平分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为极昼;南半球则相反 图14–2
冬至日 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内为极夜;南半球则相反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范围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南北回归线之间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最大 最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最小 最大 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除赤道外,有一次最小值。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最小值出现在夏至日;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出现在二分日(直射),最小值出现在二至日 (5)晨昏圈平面与纬线圈平面、经线圈平面之间夹角的季节变化 ①晨昏圈平面与纬线圈平面之间夹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次年春分日 90°— 66°34′— 90°— 66°34′——90° ②晨昏圈平面与经线圈平面之间夹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 0°—23°26′— 0°— 23°26′—0° 2.大气运动的季节变化 (1)气温水平分布的季节变化
①夏季:大陆上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海洋上向低纬凸出。 ②冬季:大陆上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海洋上向高纬凸出。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①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南移。 ②春、秋分,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3)北半球海陆气压中心势力的季节变化
①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上夏威夷高压势力强大,亚欧大陆为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控制。
②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亚欧大陆被势力强大的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势力强。 (4)亚洲的季风气候和澳大利亚西北部风向的季节变化
①亚洲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 ②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
③澳大利亚西北部:夏季(1月)盛行西北季风,冬季(7月)盛行东南风。 (5)气压势力强弱和盛行风风力大小的季节变化 冬季,高低纬度之间的温差较大,气压差大,风力较强,如中纬度的盛行西风冬季更盛。但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势力比冬季风强。 (6)气候特征的季节变化 ①热带草原气候:湿季(所在半球为夏半年)高温多雨,干季(所在半球为冬半年)炎热干燥。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③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④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7)特殊天气现象与季节变化
江淮地区 6 月有梅雨天气,长江流域 7 月中旬伏旱,贵阳冬季多雨。 (8)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与季节变化 我国东南沿海、美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飓风),我国广大地区深秋到第二年早春多寒潮,华北、西北地区冬春多干旱。 3.水体运动的季节变化 (1)河流水文特征的季节变化
①河流的流量大小、水位高低和汛期长短因补给形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由于河流补给类型的不同,河流径流季节变化有着很大的差别。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与多雨期一致,例如长江等一些季风区河流夏季流量大,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冬季流量大。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常出现春汛(如松花江);我国西北地区,以永久性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夏季,且径流总量不大,多为季节性河流,冬季常断流,如塔里木河。
②纬度较高地区的河流,冬季有结冰期。
③有结冰期的河流在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出现“凌汛”现象。 (2)山地雪线分布的季节变化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多,山地雪线海拔较高;冬季,雪线海拔较低。 (3)洋流运动的季节变化
①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7月,在信风、西风吹送下形成的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等)分布的纬度位置偏北;1月则偏南。 ②北印度洋季风洋流,1月呈逆时针方向流动,7月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③风力较大的季节,风海流的势力增强,如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冬季势力更为强大。 4.外力作用强弱的季节变化
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和气候的季节变化会引起外力作用强弱的变化。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多发生于夏秋(多雨)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湿润地区多雨季节流水作用增强,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大风季节风力作用增强。 5.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
自然带 热带草原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夏季或湿季 草木葱绿 草木繁茂,百花争艳 碧野千里,牛羊成群 林木苍翠 冬季或干季 草木枯草 阔叶落叶,腊梅傲雪 雪原莽莽,牛羊归圈 千里冰封 【知识链接】 动物迁徙的季节变化:北半球热带草原干季时,动物向南迁徙;南半球热带草原干季时,动物向北迁徙。驯鹿夏季北迁到苔原带,冬季南迁到亚寒带针叶林带。丹顶鹤冬季南迁到盐城自然保护区。
【新题巩固】
【2013?武汉5月模拟】图14–3中的箭头表示某日太阳光线,A点为太阳直射点。已知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此时,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夏威夷高压)势力强大 B. 美国南部飓风活动频繁 C. 南极大陆周围海冰面积扩大 D. 中国北方寒潮南下
图14–3
[解析] D 太阳直射点位于18°S,且向南移动,时间上应是12月,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A、B项发生在北半球夏季,C项发生在南半球冬季。冬季,我国北方寒潮频繁南下。
? 命题点二 人类活动的季节变化
例2 【2013?北京卷】玉米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图14–4示意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四国的部分地区玉米种植、收获生产活动的时段。读图,甲、乙、丙分别位于( )
图14–4
A.巴西、印度、南非 B.南非、巴西、印度 C.印度、巴西、南非 D.巴西、南非、印度 【解题突破】解答该题应从以下几点突破: (1)我国玉米种植和收获的季节。 (2)印度、南非、巴西的位置。
[解析] C 印度在北半球,农时和中国接近,而南非和巴西在南半球,与中国和印度的农时相反,故C选项正确。
【考点透析】
1. 不同季节自然资源的利用差异 自然资源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点,人类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气候资源的季节性是最明显的,如:
(1)长芦盐场的晒盐时间选择在雨季来临之前。
(2)我国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夏秋季蓄水,冬春季放水,以调节河流的径流量。
(3)在天山地区,夏季牧民在水草丰美又比较凉爽的海拔3000米以上的夏季牧场放牧,冬季回到相对温暖的海拔1000~2000米的冬季牧场。
(4)西北地区人们利用太阳能最好的季节是夏季(此时太阳辐射最强)。 (5)沼气在我国北方地区夏季使用比较方便。 2.农业生产活动的季节性
季节性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体现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如:
(1)水稻在温带季风区春种秋收,亚热带地区双季早稻夏季收获、晚稻夏播秋收。 (2)春小麦春播秋收,冬小麦秋播次年夏收。 (3)玉米春季或夏季播种,秋季收获。 (4)棉花春季播种,秋季收获。 (5)许多水果在秋季成熟。 3.科学考察活动的季节性
(1)极地科学考察:应选择在极昼、气候较温暖的时期。
(2)高山科学考察:应避开雨季和冬季,选择天气状况比较好的季节。 【知识链接】
一些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季节性。例如:台风多出现在夏秋季节;寒潮灾害在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发生的频次高;季风气候地区的洪涝灾害多发生在降水多的夏季,而地中海气候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冬季;融雪洪水发生在气温上升较快的春季;泥石流、滑坡多发生在夏秋季;沙尘暴多发生在冬春季;赤潮现象在气温、水温较高季节发生频率增大;“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在某些年份的圣诞节前后出现;我国北方城市冬季因燃煤取暖导致大气质量较差;等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