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 知道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宋代城市规模与唐代发生巨大的变化 ? 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以及娱乐生活。
? 初步了解中国钱币的发展过程,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产生在中国的宋代。 【过程和方法】
? 通过观察,欣赏《清明上河图》认识到历史绘画资料也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并且通
过文物资料和文字史料相互印证宋朝繁荣的商业。
? 通过模仿教师如何通过《清明上河图》分析论证北宋的商业繁荣,学生自己通过《清明
上河图》以及其余图片加以佐证,印证得出北宋丰富的市民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清明上河图》令学生认识到历史绘画也是证史的一个途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难点:初步认识从《清明上河图》这类文物中提取、考证历史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导入:《清明上河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透过列举一些例子引发学生兴趣,同时指出历史风俗画也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途径。 简单介绍《清明上河图》,学生观看《清明上河是历史风俗画,从中可以图》,听教师介绍。 汲取许多历史信息,是了解历史的一种形式,具有文字难以替代的历史价值。今天我们就通过《清明上河图》来了解北宋的城市经济以及城市生活。举例:如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古代桥梁 1 出示长安城城市布局图 回忆第14课中长安城的布局,“坊市” 提问:什么是“坊”? 2 史料1:“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 提问:唐朝的“市”又是学生回忆14课内容,回答“坊”的概念。(居民区,坊门随城门同时关闭,实行宵禁,禁止行人上街。) 学生回答“市”的概新课: 1 城市新格局 通过回忆唐代长安城的城市布局,明确宋以前的“坊市制度”实质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封闭性的管理。 什么概念? 3 出示《清明上河图》中热闹的街市上有官吏的住宅图(教材113页)以及《清明上河图》住宅与商铺混居图。 提问:随着商品经济,这种封闭性的结构,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观察以上两张图片,试着回答下,到了北宋,坊市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4 史料2:“二纪以来,不闻钟鼓之声”—宋敏求《春明退朝录》 《清明上河图》街市图 提问1:从这些图中你们都能观察到什么? 提问2:“正店”二字上装的是什么? 提问3:为什么要安装灯箱? 提问3:在《清明上河图》的街市图当中,你们能列举出都有哪些店铺吗? 图片:《清明上河图》乞丐求生存图 提问4:如此多的店铺,众多的商铺比邻而居,说明了什么现象?另外从图上还可以看到有许多的旅店,说明宋朝的人口流动也很多,而且《清明上河图》中乞丐靠沿街乞讨就能生存,这样一个现念。(商业区,分为东市,西市。与居民区隔开。) 学生观看图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店铺与住宅错杂相间,坊和市不再泾渭分明) 学生观察图片自由回答(街市图中有许多广告) 学生透过观察可以得出是灯箱 学生观察回答问题(夜间做生意——营业时间延长) 学生观察图片自由回答(饮食业,医药业,茶坊等等...) 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回答(服务业的兴盛,竞争激烈,北宋经济繁荣的表现。) 通过观察《清明上河图》使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宋代的坊市在空间上已经打破了限制。 通过教师一个一个的问题引导,再结合观察《清明上河图》一步一步出,宋代的经营手段是通过“招幌”宣传自己店的内容。 坊市在时间上也打破了限制。 通过观察《清明上河图》寻找店铺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商铺比邻是北宋经济繁荣的一个表现 象又说明了什么? 提问:人口流动多,这么繁荣的买卖,人们交易的时候用的是什么形式的货币? 简单介绍货币的演变历史 学生回答 过渡:商业的繁荣促使宋代开封人口大量增加,仅开封就已有百万之多,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表格) 2 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 市民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娱乐。由学生通过《清明上河图》以及《烹茶画像砖》、《相扑俑》、《傀儡戏画像镜》、《蹴鞠画像镜》 学生小组讨论,观察图片得出结论 通过讲解“城市新格局”这一环节,展示给学生该如何通过《清明上河图》来论证北宋繁荣的商业,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分析北宋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同时加入其他的画像加以佐证,进一步指出历史绘画图像也是解读历史的重要途径。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赏析、探究,以及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解读,了解和认识了北宋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的状况,而《清明上河图》以及《烹茶画像砖》等图像虽然是静止的图像,但是我们却能从静态的画面中感受到北宋繁荣的商业以及丰富多彩的城市市民生活。
附录: 史料1:“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 史料2:“二纪以来,不闻钟鼓之声”—宋敏求《春明退朝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