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预期通货膨胀率。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工资支付水平和价格水平增长的比率越大,由此导致的现实通货膨胀率也就越高。
⒉ 答:通货膨胀不会带来直接的产量损失,其代价是较为隐约的。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分析其成本或影响。
第一种情况是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成本。如果人们能正确地预测到通货膨胀率,而且价格和收入都能考虑到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充分调整,其成本会比较小。这种成本体现在两个方面: (1)“皮鞋成本”。是由于通货膨胀侵蚀了你钱包中货币的实际价值,意味着随着通货膨胀上升,持有现金的成本也随之上升。对个人而言,持有现金的成本就是因持有现金而未能持有生息资产所遭受的利息损失。当通货膨胀率上升,名义利率上升,从而持有现金的利息损失增加,现金持朋成本也上升,所以可以通过减少持有货币来避免损失。这样做的一种方法就是更经常地去银行。也就是人们对现金的需求下降,出门到银行去把现金换成生息资产的次数将增加。却银行的次数多了,鞋底也就磨得更勤,由此带来的成本即为“皮鞋成本”。是指为了减少货币持有量必须牺牲的时间与方便或者为此而浪费的资源。
(2)菜单成本。是指调整价格的成本。因通货膨胀人们不得不投稿时间精力、实际资源改变价格标签,或价格目录或菜单上的价格等所造成的成本。它包括印刷新清单和目录的成、把这些新价格副县长目录送给中间商和顾客的成本、为新价格做广告的成本、决定新价格的成本等等。
第二种情况是不完全预期或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现实中,人们在预测通货膨胀率经常犯错误,且不能完全适应通货膨胀,从而导致了下列成本,而且通货膨胀率越高,波动越大,其中的一些成本可能越大。主要包括如下成本:
(1)任意的财富再分配。当通货膨胀的发生出乎意料之外时,还有额外的成本。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以一种既与才能无关又与需要无关的方式在人们中重新分配财富。它改变了固定名义资产的实际价值,将财富从债权人或债券持有人手中转移到借款人(债务人)那里。再分配效应对所有固定名义资产都起作用,尤其是对货币、债券、储蓄存款、保险合同和一些养老基金。这个效应极端重要。它将收入固定的人和处于微弱谈判地位的人的收入拿走,再分配给能利用他们的经济权力下放获取大量报酬、增加租金和利润的人,它将财富再分配给拥有在通货膨胀时期价值上升得特别快的资产(如房地产)的人,而拿走了拥有各类储蓄的人的财富。
(2)不确定性和投资匮乏。通货膨胀往往引起商界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通货率波动时更是如此。如果企业难以预测它们的成本和收入,它们就不愿意投资,这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另一方面,正如下面所解释的,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也许本身就会降低经济增长率,特别是在短期,这使得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知如何是好。
(3)国际收支的恶化。通货膨胀很可能会恶化国际收支。如果一国正处于比较高的通货膨胀,那么,该国的出口商品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与此同时,进口商品将变得比国内生产的商品相对便宜,因此,出口将下降,而进口会上升。结果,国际收支将恶化或汇率下跌。
(4)相对价格的变动与资源配置的失误。市场经济依靠相对价格来配置稀缺资源。消费者通过比较各种物品和劳动的质量与价格决定购买什么。他们决定稀缺的生产要素如何在个人与企业中配置。当通货膨胀扭曲了相对价格时,消费乾的决策也被扭曲了,市场也就不能把资源配置到其最好的用处中。额外的资源很可能要用来对付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通货膨胀保持在一位数,通货膨胀的成本也许比较小。如果通货膨胀发展到“恶性通货膨胀”,价格每年上涨百分之几百甚至百分之几千,那么,市场经济的整个基础将被侵蚀。价格和工资在持续持急剧上升的通货膨胀中彼此追赶。带来极大的成本与不良影响。请解释一下通货膨胀是怎样实现财富再分配的?
⒊ 答:失业的原因可以分下面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一类是关于失衡失业的原因分析。一般认为,失衡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际工资率的提高。当实际工资率超过劳动的总需求等于劳动的总供给的水平时,就产生了失衡失业。这是指工会利用其垄断权力推动工资上升到市场出清水平之上,或者政府出台最低工资法也会产生这种情况。这可用图8-1来加以说明。在图中,在工资率被提高到We之上的W1的水闰时,便产生了失衡失业A-B。 W ASL
W1 B A
We
O Q(工人数) 图8-1 失衡失业 当最低工资法迫使工资高于供求平衡的水平时,与均衡水平相比,它就增加了劳动供给量而减少了劳动需求量,过剩的劳动就会产生。由于愿意工作的工人多于工作岗位,有一些工人成为失业者。最低工资法只是工资可能“太高”的一个原因。最低工资法通常主要是限制了劳动力中的最不熟练工人和经验最少的工人。当工会把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它就增加了劳动供给量,并减少了劳动需求量,引起了失业。当然,根据效率工资理论,如果工资高于均衡水平,企业的经营效率会更高。他们认为,工资的高低和工人健康、工人流动率、工人努力程度、工人素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此可得出结论:如果工资由于任何原因高于均衡水平,结果就是失业。
(2)需求不足。这与经济的周期性特征相关。随着经济逐渐走向衰退,消费者的需求下降。企业发现,它们不能把其现有的产量水平卖掉。因此,它们迟早要削减产量,裁减它们所雇用的劳动力数量。经济衰退越严重,持续的时间越长,需求不足失业就会越高。随着经济复苏,需求不足失业也开始下降。这也被称为“周期性失业”或“凯恩斯失业”。可用图8-2来说明。
W ASL
W1 ADL1 W2 ADL2 O Q2 Q1 Q(工人数) 图8-2 需求不足失业 图8-2中,假设经济初始处于经济周期的高峰,劳动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在现行工资率W1下相等,不存在失衡失业。现在假定经济逐渐走向衰退,企业的劳动需求减少,劳动的需求曲线位移到ADL2。如果工资削减有阴力,致使实际工资率仍固定在W1,那么,就存在着失衡失业(Q1-Q2)。
低水平的总需求所导致的商品市场的均衡,是在一个太低的以至不能产生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实现的。这种低水平的商品市场均衡以及相应的劳动市场失衡,可能会持续下去,这是企业方面缺乏信心的结果。
(3)劳动供给的增加。如果劳动供给在没有相应的劳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上升,如离校生作为新工人每年都要涌入劳动市场,或者,有更多的发性寻求就业,那么,均衡实际工资率将下跌。如果实际工资是“粘性”下跌的,失衡失业就会产生。但是,这种趋势不会像需求不足对失业的影响那么严重,因为劳动供给的变化相对缓慢。不会成为超额劳动供给的主要原因。
另一种情况是失衡失业(自然失业)的原因。整体来看,劳动的总需求可能等于劳动的供给,但在微观经济层次上,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可能不匹配。即使在同一市场上,甚至也有空职和失业,但失业者不能、不愿意或不适合干这份工作,或干脆不知道这份工作,这时,就会出现失衡失业。可用图8-3加以简单说明。图中曲线N代表劳动力的总数量。曲线N与劳动的总需求曲线ADL之间的横向差额代表的是在特定的工资率下,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超过现实愿意接受工作的人的人数。Qe代表均衡就业水平,D-E的差额代表均衡(自然)失业。即现行工资率下愿意工作的人与愿意并能够找到工作的人之间的差额,有时也之为自然而然失业水平。工资率越高,ASL曲线图就越接近于N曲线。 W ASL N
We E D
ADL
O Qe Q(工人数) 图8-3 均衡失业 其原因是很多的,主要有:
(1)摩擦性失业的原因。寻找工作是使工人与适当工作相匹配的过程。由于工人的爱好与技术不同,工作的性质不同,加之劳动市场中的信息不完全,这些都将会引发摩擦性失业。
关于信息的不完全。雇主对于可获得什么样的劳动力并不掌握充分的信息;工人对于能获得什么样的工作以及他们需要什么时候样的工作也不完全正确了解。因此,无论是雇主还是工人都必须寻找;雇主寻找合适的劳动力,工人寻找合适的工作。
同时,寻找工作需要时间。人们寻找工作的时间越长,他们得到的工资报价可能越高。当人们开始寻找工作时,对找到报酬更好的工作抱有很高的期望。而随着他们失业的时间延长,他们得到一份工作的渴望越强烈,因而准备接受的工资将越低。工人在找到一份工资可接受的工作之前一直保持失业状态。摩擦性失业通常是不能企业间劳动需求变动的结果。
此外,一些经济学家还认为,尽管失业保障减轻了失业的痛苦,但也增加了失业量。因为领取失业保障津贴降低了失业者找工作的努力程度。
(2)结构性失业的原因。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结构(需求或供给格局变化)的变化引起的失业。人们在经济中的某一阔别门被解雇,不可能立即在另一部门找到工作。有些行业的就业也许在扩张,而有些行业的就业可能在收缩。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需求格局的变化。有些行业出现了需求持续下降的情况。这也许是由于消费者的嗜好发生变化的结果,因为有些商品可能过时了;或者是由于与其他行业相竞争的结果。另一个是生产方法的变化(技术性失业)。新的生产技术落后常常用较少的工人就可以生产相同水平的产量,这就是所谓的“节省劳动力的技术进步”。除非产量扩张足以吸收剩余劳动力,否则人们将被解雇,这就产生了持术性失业。
(3)季节性失业的原因。季节性失业是在一年当中的特定时间里,劳动需求下降的行业或地区发生的失业。该失业在农业、旅游业及度假地区尤为严重。
⒋ 关于治理通货膨胀及失业的政策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需求政策和供给政策。具体分析如下: 对付通货膨胀和失业方面的需求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政策。如果经济失衡,政府可以选择改变政府支出或税率水平的调节方式,这就是所谓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如果存在需求不足失业问题,财政政策也可以用来刺激总需求。政府可以增加政府支出或削减税收,这就是所谓的通货性财政政策。通过削减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从而减少消费支出就可以减少总需求。这些政策措施称为通货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政府增加支出相比,减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小。原因在于,减税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但在可支配收入中,只有一部分被花掉,也就是说并非全部头号税额都作为额外支出而在收入循环流中流动。
(2)货币政策。该政策涉及到经济中货币供给的改变或利率的操作。政府通过降低货币供给从而减少支出可利用的货币量,或通过提高利率从而使借款成本更大,就可以减少总需求,这就是通货紧缩性货币政策。反之,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利率从而增加总需求则属于通货膨胀性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给有改变银行体系中的流动水平与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这两种方法。在许多国家,目前比较普遍的货币控制方法是直接调整利率。一般来讲,中央银行先宣布变动利率,然后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确保货币供给的调整,使宣布的利率成为均衡利率。
(3)指数化债务。在那些通货膨胀率很高且不确定的国家,运用通常的债务工具来进行长期供款已变得不可能——贷款人对到期后他们收回的还款的实际价值为多少心里没底。在这样的国家里,政府一般发行指数化债务。当利息或本金或两者都根据通货膨胀进行了调整时,债券就指数化了。
(4)工资的指数化。某种形式的指数化是许多国家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特征。指数化通过使实际工资基本固定不至于差得太离谱,而保持了长期工资合同的优势与工人和企业的利益之间的巧妙平衡。在工资合同期内价格会发生变化,从而必须对根据通货膨胀进行一些调整。从广义来说有两种调整的可能性:一种是根据CPI或GDP减缩指数来指数化工资。另一种是基于价格上升的预期比率来安排周期性的事先公布的工资增加。如果通货膨胀能被确切地了解,这两种方法就会殊途同归。但通货膨胀可能和预期存在差距,所以两种方法的结果也可能会不一样。在到工资指数化效应的时候,必须区分两种可能性: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在需求冲击的情况下只有“纯粹”的通货膨胀扰动,且企业能够支付起相同的实际工资从而也不会在乎100%的指数化。而在供给冲击的情况下。实际工资必须要下降,而完全的指数会阻碍其下降。
关于供给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货币主义供给政策。货币主义者认为,从长期来看,需求政策(他们实际指的是货币政策)只能作为反通货膨胀的武器,不会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而供给政策才是增加产出,降低失业水平的适当政策。
供给政策可以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位移,即提高企业在任何既定的价格下愿意提供的产量。在劳动市场上,供给政策能降低自然失业率,从而使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左位移。供给政策的实质是:鼓励甚至奖励私人企业行为和创新行为,减少政府作用;更多地依赖市场力量和竞争,减少政府干预和管制。
(2)现代凯恩斯主义者并不仅仅提倡需求管理,也提倡供给政策,但通常更倾向于干预主义供给政策。干预的形式有:补贴、鼓励兼并和其他形式的重组,建议和劝告、提供信息和直接提供基础设施等。政府制定指导性计划,在这种计划下,政府试图与行业合作,共同协调经济中的投资决策。
(3)“第三条路”的供给政策。随着英国布莱尔政府的当选,提出了“第三条路”的供给政策。它既借鉴了右派倡导的各种激励、低税收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思想,又借鉴了左派推崇的政府的政策措施能改善经济运行和为私人提供支持的观点。
其核心思想就是“让人们自己帮助自己”,主张有目标的政府干预、管制、福利和教育计划,使市场更有效率地运行。因此,失业政策应着重于帮助失业的人找到工作,将失业救济金与积极寻找工作的义务相联系。经济增长政策应当是下列措施的混合体:强化市场激励、保持低税收、鼓励竞争、防止垄断权力滥用、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和培训等。
不管哪类政策都会产生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需求管理政策也常常有供给效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