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美学之父鲍姆加通,1750年发表了《美学》第一卷,“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这一事件被美学史认为是美学学科诞生 的标志。
2、什么是审美?
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从一般意义上说,审美学就是美学,是美学的别称;从特定意义上说,审美学是研究审美主体审美活动规律的学科,是美学的一个应用学科。为什么说审美学就是美学呢?首先,鲍姆嘉通最初以“埃斯特惕克”(Aesthetica)命名的这门学科,其义为“感性学”、“感觉学”或“审美感觉学”。Aesthetica一词源于希腊文aisthesis,原义是指用感官去感知,依鲍姆嘉通对它的阐释,将该词汉译为“审美学”显然更准确一些。因为“审美学”义为以感官感知美或感受美的学科。这样便突出了主体性,即突出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审美”是一个带有实践性质的动词,而“美”,则是一个静态的名词。审美学作为美学的一门应用学科的主要特征,其着眼点不限于研究审美客体(对象),即艺术的和现实的美,而是着重研究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活动的规律,研究主客体的动态的审美关系。它以揭示出的人类审美现象的各种规律来指导人们的审美活动,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塑造完美的人格。从这种意义上讲,审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美学。
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表现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和女人独有的关切和敏感。浓睡醒 来,宿醉未消,就担心肠询问经过一宵风雨,窗前的海棠花怎样了。卷帘人不 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恙。得凭着敏感的心魄,她已感到经雨之后必然绿 叶丰润而红花蕉萃了。全词仅三十三字,却灵巧高明地配备布置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 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词中 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 柳瘦”句中, 以绿代叶、 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所常见(如唐僧齐己诗 “红残绿满海棠枝”),但把“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丰富华丽而蕉萃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精,在修辞上有所立异。唐韩偓《懒起》诗:“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李清照此词或者许胎息于韩诗,但结句以对话出之,委曲精工,更胜韩作。因此,《梦园诗选》
说此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自是圣于词者”。又,宋人爱海棠, 陆游曾有“为爱名花抵死狂”、“海棠已过不成春”(《花时遍游诸家园》)等句。李清照以海棠入词,并对它至为关切,当非偶然。
对美学的三种理解:研究美、审美和艺术 审美心理学 什么是美感经验?
第一,美感经验不是外部刺激的结果,而是内在身心和情感活动熔铸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结果,有时候它会与某个外部对
象相关联,有时候它也不需要外部对象;
第二,美感经验不是被动的,不是只有在外部刺激下才形成的,而是表现性的、形成性的。表现性主要是指美感经验是人的内在身心的外在显现,这种由内向外的呈现,即“表现”;形成性就是它是自主形成的、自主创造的,即使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条件下,它也会自主形成。同样,即使有外部的作用,这种作用也不是刺激的,美感经验的达成也是人的内在心境、情感自主创造才能诞生。
第三,美感经验不是纯粹的生理感官层次上的,而是心、身、情感等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所突然凝结的状态。也就是说,在美感经验中,有整个的人、一个完整的人熔铸其中。没有整个完整的人熔铸其中,是不可能有美感经验的。美感经验是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所熔铸的经验状态,因此,它是人的活生生的生命的体现。
艺术哲学 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
品,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艺术的欣赏就是人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发现和寻找,是欣赏者、创作者及表演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情感共鸣。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作者或表演者用动作、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把自己所曾经体验过的感情表达出来,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别人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艺术欣赏所产生的情感从表面上看具有超功利性,但它不是对功利性的否定,而是对功利性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肯定。第一,艺术和哲学一样,都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人生的一种方式或一种看世界的方式,用学术术语来说,都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艺术和哲学用不同的方式和符号来表达对世界人生的认识而已。第二,艺术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艺术作品和艺术观念中,渗透和融合着许多哲理,一部没有哲理内涵的艺术作品难以给人以启迪和回味,一个没有哲学头脑的创作者不能算是伟大的艺术家。另一方面,伟大的哲学著作同样渗透着艺术的因素,好的哲学著作都可以算得上是一部艺术杰作,不信么?请去读庄子、老子和孔子。从事艺术理论研究的学者有谁敢说他不读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著作?如果谁敢不读这些哲学家的著作,我们就敢不读他写的书。第三,每一种有价值的哲学理论和艺术观念都植根于我们人性的深处,都是人性这棵树立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因此,我们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看艺术,或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哲学。 学习美学的意义
一、美学在当代肩负的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是精神层面的。在情感匮乏、感觉迟钝的工业时代,美学的任务就是陶冶人的性情,使人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也即美学可以培养出人丰富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敏锐感,做到落花有意,流水含情,让人重新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世界。1.当代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出现了失衡,过于注重物质而轻视精神,人的内心生活出现失衡。2.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失衡。 二、以美育代宗教,实现人的解放,构架最人性化的审美理想,是美学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
“以美育代宗教”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上的一个著名命题。宗教和艺术都作用于人的感情,为美育代宗教提供了可能。 三、提高人的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美化生活,是美学在当代所应承担的第三重使命。
形式美
广义的说,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狭义地说,形式美是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他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的要素:色 彩、声音、动作、线条等
一、色彩:红 黄 绿 蓝 紫 黑 白
(一)色彩的审美特性是十分明显的,它具有表情性,能够向我们传达出一定的感情意味,传达出能够引动人的情感反应的信息。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冷与暖、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等意味,通常是同有关色彩的联想分不开的。
● 太阳、旗帜、火、血 热情、奔放、喜庆、幸福、活力、危险 ● 柑桔、秋叶、灯光 金秋、欢喜、丰收、温暖、嫉妒、警告
● 光线、迎春花、梨 光明、快活、希望、帝王专用、古罗马高贵 ● 森林、草原、青山 和平、生意盎然、新鲜、可行性 ● 天空、海洋 理智、平静、忧郁、深远、西方名门血统 ● 葡萄、丁香花 高贵、庄重、神秘、我国和日本昔日服装 最高等级、古希腊的国王服饰
● 夜晚、没有灯光的房间 严肃、刚直、恐怖 ● 雪景、纸张 纯洁、神圣、光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