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可持续景观设计方法
1. 景观环境规划与设计要遵循生态优先原则。
2. 现代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的“最少设计”,同时也是对于景观环境的“最优化设计”。
3. 集约化的设计理念:意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4. 景区的四个保护等级:生态核心区、生态过渡区、生态修复区、生态边缘区。 5. 群落演替:当群落由量变的积累到产生质变,即产生一个新的群落类型。 6. 生态核心区:是指生态保护中的生态廊道和景观特色关键且具有标志性作用的区域。
7.生态核心区确立的原则:
① 典型性原则:对具有典型性地带特色的生态环境实施保护; ② 稀缺性原则:对特色斑块、稀有物种存在区域予以保留、保护; ③ 多样性原则: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 脆弱性原则:对生境条件较为薄弱的地段实施保护;
8. 生态边缘区:指受外界影响较大,生态因子欠敏惑地带,主要分布在基地外围及道路边缘地区。
9. 生态过渡区:指生态保护和景观特色有重要作用的区域,包括一部分原生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由演替系列所占据的受过干扰的地段。 10. 生态修复区:指生态资源和景观特色需要恢复保护的区域。
11. 景观破碎度是衡量景观环境破碎化的指标,亦是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先期分析与后期设计的重要因子。
15. 可持续景观设计是努力通过恰当的设计手段促进自然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维护和优化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增加生态多样性。(2015已考)
13. 边缘效应: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
9
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或协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成部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
14. 边缘地带生态环境的特征:
① 边缘地带群落结构复杂,某些物种特别活跃,其生产力相对较高; ② 边缘效应以强烈竞争开始,以和谐共荣结束,相互作用,形成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
③ 边缘地带为生物更多栖息地与食物来源,有利于异质种群生存,生物多样性高;
15. 生境破碎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而使一块大的、连续的生境不但面积减少,最终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片段的过程。
16. 生态城市建设是基于可持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建设模式。生态城市作为对传统的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的反思、扬弃,体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是人类自觉克服城市病、从灰色文明走向绿色文明的伟大创新。
17. 物种的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须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也就是指生物存在的变化系列与变化方式。 18. 景观环境的生态化途径从利用、营造、优化三个层面出发。整体优先、生态优先。
19. 集约化景观方法:
① 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 ② 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 ③ 最大限度的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 ④ 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
⑤ 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20. 硬质铺装面雨水收集系统类型与方式: ① 雨水管、暗渠蓄水:采用重力流的方式收集雨水;
② 明沟截留蓄水:通过明沟沙石截流和周边植被减缓流速,承接流量。 ③ 街道雨洪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场地雨水管理与治理的一种新方法。
10
④ 充气水坝:通过弹性的充气基础,起到控制洪水分流的作用; ⑤ 透水铺装;
⑥ 三种铺装材料:多孔的铺装面、散装的骨料、块状材料。 21. 中水处理技术类型:
① 物理技术:包括沉淀法、过滤法、气浮法等技术措施; ② 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好氧生物处理法与厌氧生物处理法;
③ 净水生境系统:将污染物迁移转化后外移,通过植物的吸收、吸附、截流、过滤作用,降解、转化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22. 按栽植植物的方法不同分为:栽植法和播种法。播种法按方式分为点播、条播、撒播。
23. 生态笼砖边坡复绿技术屋顶栽植结构层:屋面结构层、保温结构层、防水层、排水层、过滤层、土壤层、植物层。
24. 生物质能:是蕴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成化 学能储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
11
4.人性化景观环境设计
1. 人性化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对人的生理及心理两个层面的关怀。
2. 就空间形态而言,景观空间的存在形式分为面域空间与线性空间两类。(2013) 3. 不同的空间形态有“动态”与“静态”之分。
4. 对于属于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而言,可以划分为公众行为空间和个体行为空间两大类。
5. 人在景观环境中的行为可归为四个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6. 亲密距离0-45cm,个人距离45~120cm,社交距离120-360cm,公共距离360cm以上。
7. 景观环境中的人群分布特征主要分为聚集和散布两大类,偶尔也有规则分布。 8. 个体性:在景观环境中,行为个体常常需要维持一定的个体空间,以避免他人干扰。
9. 在景观环境的各要素中,色彩无疑是对视觉感受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 10. 就人对声音的感受效果而言,声音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
11. 场地上进行休憩与娱乐健身的活动人群,他们的活动分为静态活动与动态活动两类。
12. 老年人景观环境设计要求: ① 安全性; ② 交往性; ③ 个体空间领域; ④ 便捷性;
13. 影响儿童行为的主要因素: ① 场地的选择; ② 多样的游憩设施: ③安全性的把握; ④ 环境的细节设计; 14. 环游结构的特征: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