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经典释文研读札记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1 23:51: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经典释文研读札记

09涉外1班陆志霞25号

一、作者基本生平资料 陆德明(约550~630),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生于梁简帝初年,历仕陈、隋、唐三朝。是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生平具新、旧《唐书·儒学传》。

案两《唐书》传,德明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陈太建(569~582)中,太子(李煜)征四方名儒入讲承光殿。德明始冠,亦侧于席,屡夺国子祭酒徐孝克之说经义,举坐咨赏。迁国子助教。陈亡,归乡里。隋大业间(605~617),炀帝擢国子助教。越王侗署为司业,入殿中授经。隋末,王世充子玄恕即庐就学。德明耻之,自服巴豆,遂移病成皋。唐兴,秦王(李世民)辟为文学馆学士,以经书保傅中山王,补太学博,为贞观十八学士之一。高祖释奠,召博士徐文远、浮屠慧乘、道士刘进喜各讲经,德明随方立义,遍析其要。帝谓三家之辩,为德明一举辄蔽。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卒。

陆氏论撰甚多,著有《周易注》、《周易兼义》、《易释文》等。《经典释文》约于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开始编纂,大约完稿于隋末唐初。

参考文献:陈龙国.陆德明《经典释文》探微[J] 中图分类号:H131.6文献标识码:A

二、《经典释文》的写作体例 陆德明《释文》序云:

“先儒旧音,多不音注。然注既释经,经由注显,若读注不晓,则精义难明。混而音之,寻讨未易。今以墨书经本,朱字辩注,用相分别,使较然可求。旧音皆录经文全句,徒烦翰墨,今则各标篇章于上,摘字为音,虑有相乱,方复具录;唯《孝经》童蒙始学,《老子》众本多乖,是以二书特纪全句。”

陆氏对于所收诸书,多是采摘单字来注音,只有《孝经》、《老子》二书因“童蒙始学”、“众本多乖”是以摘抄全句。陆氏在注音时,广泛收集了汉魏六朝诸家的音切。对于这些音切,他是如何审定的?又是以何种体例方式著述出来的?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条例》中作了这样的说明:

“前儒作音,多不依注。注音自读,亦未兼通。今之所撰,微加斟酌:会理合时,便即遵承,标之于首;其音堪互用,义可并行,或字存多音,众家别读,苟有所取,靡不毕书,各题姓氏,以相甄识。义乖于经,亦不悉记。其或音、一音者,盖出于浅近,示传闻见,览者察其衷焉。”

根据陆氏所述,我们可以把《经典释文》中的注音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首音

即那些“标之于首”的音,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陆氏的标准音。 《经典释文》在一个字下面,经常收几个读法,或云“又”,或注出某人音某。在其所收的几个读法中,以第一个音为主,这些都是陆氏经过“斟酌”之后所采用的规范读音,符合“典籍常用,会理合时”的原则。所谓“典籍常用”,就是长期流行、流传广泛的典籍惯常读音,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文学语言标准音”。这种“典籍常用”的音读,是由南北朝以来承用的读书音系统,它有典

范性,也有权威性,所以陆氏用它“标之于首”。所谓“会理合时”,是说这种音读,不是某一个人的私家传授或自我之义,而是得到当时社会上的学者所共同赞成和采用的,反映的是当时的实际读音。例如:

侄:待结反,字林丈一反。

鳟:才损反。说文云赤目鱼。一音仕转反,或直转反。 蚹:音附。一音扶卜反。 “待结反”、“才损反”、“音附”均属标准音。

2、又音

所谓又音就是在标准音之后用“又某某反”或“又音某”的形式标注的音。这类音的审定原则是:“音堪互用,义可并行”。即这些音虽与标准音不同,但仍可并行互用。“又音”或保存古音,或取自方言。当时的通语或方言中实有此读音。例如:

否:方有反,又备鄙反。 穜:直龙反,又音童。 “备鄙反”、“又音童”均属又音。

3、汉魏六朝音

汉魏六朝音是指甄有汉魏六朝注音人姓氏的音切,《经典释文》一书所采汉魏六朝音切,达二百三十余家,在这些音注中,一字多音,“众家别读”,而又义有可取,陆氏也一并录上,并“各题姓氏”,以相区别。例如:

窒:珍栗反,徐得悉反。 长:王丁丈反。 其中“徐”“王”分别指东晋人徐邈、三国人王肃。 4、或音、一音

即那些用“一音××反”或“或××反”等形式标注的音切。陆氏认为这些音是“出于浅近”的异读,录用的目的,只是为了“示传闻见”而已。例如:

桡:女教反,一音女卯反。 挺:勑顶反,或徒令反。

三、目录书的体例、形制、编排特点

此本半叶十一行,行十七字,注文双行,行约二十三。白口,左右双边,双鱼尾同向。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刻工名。《经典释文》凡三十卷,分别对《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十四种典籍的经文和注文加以音读与注释。其中第一卷为《叙录》,总领全编,包括“序”、“条理”、“次第”、“注解传述人”四部分,依次说明编纂《释文》的目的,体例,取材等。其余二十九卷分别为:

1.《周易音义》一卷 2.《古文尚书音义》二卷3.《毛诗音义》三卷 4.《周礼音义》二卷5.《仪礼音义》一卷6.《礼记音义》四卷7.《春秋左氏音义》六卷8.《春秋公羊音义》一卷9.《春秋谷梁音义》一卷10.《孝经音义》一卷11.《论语音义》一卷 12.《老子音义》一卷13.《庄子音义》三卷14.《尔雅音义》一卷

陆氏对于诸经,除了《孝经》和《老子》特抄全句以外,其它都是采摘单字来注音。全书搜采汉魏六朝音切达二百三十余家,保存了唐以前诸经典中文字的音读,为我们今天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四、《经典释文》的传承情况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继承《七略》、《汉书·艺文志》书录体学术史的传统,通过对每种经典演变史的研究,选用流行并较好的注本,作为编撰其《经典释文》的主要根据。同时采用汉魏六朝注本达一百七十九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经学史史料。《经典释文》是对\汉学\系统的初步总结,奏出了隋唐时代统一经学。至于对《释文》及其材料的局部问题的考据,历来多见,散在古今学者的文章中。王利器《经典释文考》(1948)篇幅较大,对《释文》的著者、书名、成书年代、《序录》的承袭、宋人的改窜、版本的流传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考证,材料丰实,可资参考。

再有黄华珍《庄子音义研究》(1999),主要以日本所藏宋刻《庄子音义》的材料来考证《释文》和《庄子》五十二篇本诸方面的问题,角度新,视野宽,论证扎实,方法可资借鉴。寿普喧《由经典释文试探庄子古本》(1930)则是此类考证的早期尝试。 唐写本《释文》残卷的研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得唐抄古本《尚书释文》残卷于敦煌莫高窟石室,存《尧典》大部和《舜典》全部,藏法国国家图书馆。1912年,日本人狩野直喜游法见之,始作研究,1915年在日本发表《唐抄古本尚书释文考》、《唐抄古本尚书释文考正误》。1916年伯希和影印残卷,1918年张元济在上海将影印本复印于涵芬楼秘籍,吴士鉴作校语,孙毓修有跋。罗振玉1916年为《尚书释文》残卷作跋,1917年刊行《唐开元写本易释文》并作跋,1918年借得狩野直喜影印本《尚书释文》残卷印入吉石庵丛书。

此后,唐写本《释文》残卷的研究渐成大势,主要有马叙伦《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校语补正》(1918)、吴承仕《唐写本尚书舜典释文笺》(1925)、胡玉缙《写本经典释文残卷书后》(1933)、洪业《尚书释文敦煌残卷与郭忠恕之关系》(1933)、龚道耕《唐写残本尚书释文考证》(1936)、徐仁甫《唐写本隶古定尚书释文残卷跋》(1942)、潘重规《敦煌写本尚书释文残卷跋》(1941)、罗常培《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四种跋》(1941)和“五种跋”(1951)、方孝岳《跋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1963)及其讨论(1964)等。多是用新见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同刻本《释文》作比较,做校订、分析、推求《释文》原貌等工作,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对正确认识和利用《释文》很有帮助。王重民在《敦煌古籍叙录》(1958)中收集和评述了这样的一些成果。日本和港台的学者也作过不少这方面的研究,尤以日本的为多。

张金泉、许建平《敦煌音义汇考》(1996)总汇了唐写本《释文》残卷及其研究资料,学者们考定与《释文》相关的残卷主要有《周易经典释文》

(P.2617 S.5735)、《尚书释文》(P.3315)、《礼记释文》(殷44)、《毛诗音》(P.3383 S.2729)、《礼记音》(S.2053)、《论语郑注音义》(殷42)、《庄子释文》(P.3602)等。

五、《经典释文》的版本

《释文》刊行版本及其流布情况,资料多而零杂,散见于历代史志、书目、题跋中,尤以明清两代书目题跋为多见,罗常培在《段玉裁校本经典释文跋》(1939)中对版本源流作过一番系统梳理。今传版本有三类:全书合刻本,以通志堂本、抱经堂本和宋刻宋元递修本为最重要;附各经注疏之末的,以阮刻《十三经注疏》本释文附经为最通行;各经音义单刊单行的,虞万里撰《经典释文单刊单行考略》(1994),考索详密,推定单刊本早于今存合刻本,价值颇高。

《经典释文》的版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都源出宋本。 明末钱谦益的绛云楼藏有《释文》宋本,叶林宗尝据之影钞。绛云楼受火后,清儒所见唯叶钞本。徐干学之通志堂经解本,卢文弨之抱经堂本,都出于叶钞。卢本后附考证三十卷,从书集成初编收入;徐本四部丛刊收入。然据清儒如惠栋、段玉裁、顾广圻以叶钞校徐本,勘出误字极多。卢本略晚,黄焯先先生《汇校》云:“卢本虽极力修订,但其失与徐略等。”黄先生以徐本流传最广,且清儒校语多随徐本,故采为底本。《经典释文汇校》原稿是以笺识形式记于‘同治辛未重雕抱经堂本’《经典释文》之上,由黄焯弟子贺镛抄写汇集成书,中华书局于一九八○年影印出版。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又影印出版了由黄焯断句的《经典释文》(通志堂本)。

今黄焯从弟黄延祖在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基金资助下对原稿进行重辑,校勘整理,并将《经典释文》(通志堂本)与《汇校》排成上下两栏,一一对应,以便比对。此次出版,另将黄焯撰写的《关于经典释文》、《经典释文正误》(未竟稿)、《经典释文略例》(未竟稿)附于其后。

《释文》现犹存另一种宋本,为《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所载四函二十四册者。此本北京图书馆藏有清内府本,后沈阳博物馆及周叔弢先生各又收得一部。此本虽名为宋刻,然多元刻补叶,又有钞补着若干叶。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据之影印。此本流传不及徐本之广,而且清儒皆未见过。尚未有学者对之进行通勘,其研究价值尚不能确定。

北京图书馆又藏有顾之逵手校释文一部,为傅增湘先生所赠。笔者未见过此本,未知其确,据师兄张建军硕士论文《经典释文与广韵反切比较研究》称:“以《四部丛刊》影印通志堂本后附《经典释文校勘记》三卷,今以顾本校此校勘记,可知其漏洞百出,而且排印误字很多,实无可取之处。 流程图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明末钱谦益的绛云楼藏 《释文》宋本 叶林宗尝据之影钞 徐干学《通志堂经卢文弨《抱经 解本》 堂本》 黄焯《经典释文汇校》中华书局1980和1983版 另一宋刻本《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所载四函二十四册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据之影印

搜索更多关于: 经典释文研读札记 的文档
经典释文研读札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7egg7i1pk5o77k3182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