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补液
?一、先记住几个重要的公式:
1gNaCl=17mmolNa 1mmolNa=6ml 0.9%NaCl ⑴5% NaHCO3(ml)=(22 – 测得的HCO3ˉ)* 0.5*1.7*体重(kg )(有写0.6) =(22 – 测得的HCO3ˉ)*体重(kg )(5%SB 1ml=0.6mmol) 0.5的来历请看下述解析。
补碱的mmol数=(-BE)*0.3*W(kg)即5%SB(ml)=(-BE)*0.5*W(kg) 先给1/2量(机体有代偿调节功能,一般无需补足全量碱性液即可纠正酸中毒,故首次可先补1/2计算量,以后根据病情调整用量,注意―宁酸勿碱‖). 估算法:暂按提高血浆HCO3ˉ5mmol/L,计算给5% SB 5ml/kg*次 OR.11.2%乳酸钠3ml/kg。
⑵25%盐酸精氨酸(ml)=[(测得HCO3ˉ-27)mmol/L]*0.5*0.84*W(kg) (0.84ml 25%盐酸精氨酸可提供1mmol酸剂) ⑶需补钾量(mmol)=(4-测得血钾) *体重(kg)*0.6 (1mmol K=0.8ml Inj.10%KCl) ⑷需补钠量(mmol)=(140-测得血钠) *体重(kg)*0.6(女性为0.5) ⑸需补水量(ml)=(测得血钠值-140)*体重*4(kg) ⑹ 3%NaCl(ml)=(130-测得血钠) ×体重(kg)× 0.5×2.0 (2ml3%NaCl可提供1mmol Na)
(7) 渗透压公式:mOsm/L=2Na++GLU+BUN(单位均为mmol/L)
或 2 (Na++10) 式中的10代表血浆中未测定的阳离子
大约数,“×2”表示血浆中另一半未测定的阴离子。
(这里顺便说一下:GLU(mg/dl)/18=GLU(mmol/L) BUN(mg/dl)/2.8=BUN(mmol/L) 注:在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时,其补碱剂量可由以下基本公式计算:
补碱量(mmol)=需要提高的碱浓度(用“▲”表示,mmol/L)×体液量(L) 反映代谢性酸中毒的常用指标有:HCO3ˉ、CO2CP、BE值等。需要提高的碱浓度可由上述指标的正常低限值减去实际测得值出,分别为:需要提高的碱浓度(▲)=(22 – 测得HCO3ˉ)、(22 – 测得的CO2CP)或(0-测得BE),单位均为mmol/L,代入上述基本补碱公式中即可。
各部位的体液量(L)=该部分体液量占体重的百分比×体重(kg)。在婴儿期,若以体液总量计算时,则L=0.7(70%)×体重(kg)。但在实际工作中,若按细胞外液量计算时所需剂量常偏小,而按体液总量计算时所需剂量往往过大,而且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细胞外液量与体液总量占体重百分比是不同的,为减少药物剂量的偏差与计算方便,可采用细胞外液量与体液总量的平均值来计算液量。婴儿期两者平均值为0.5(50%),即婴儿期平均体液量(L)= 0.5(50%)×体重(kg),代入上述基本公式,则补碱量(mmol数)=▲(mmol/L) × 0.5×体重(kg)。 临床上最常用的碱性液体是5%碳酸氢钠,而1.7ml5%碳酸氢钠可提供1 mmol碱剂,此外亦可使用11.2%乳酸钠,而1ml 11.2%乳酸钠可提供1 mmol碱剂,因此实际应用时可将上述公式具体化为:
5% NaHCO3(ml)=▲(mmol/L) ×体重(kg)× 0.5×1.7 11.2%乳酸钠(ml)=▲(mmol/L) ×体重(kg)× 0.5×1.0
临床上补碱纠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的补碱量只作为
1
粗略指导,一般先给1/3~1/2量,常不需补充全量即可通过自身调节机制而逐渐恢复正常。2)紧急情况下,若无血气分析结果时,可先提高碱浓度5mmol/L(即▲=5mmol/L),此时需5% SB 约5ml/kg,需11.2%乳酸钠约2.5ml/kg,然后再根据治疗反应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用量。3)重度代谢性酸中毒时应迅速补碱,使血PH较快到7.20~7.25。4)中度的代谢性酸中毒时应避免过快或完全纠正酸中毒,以便机体充分发挥其自身调节机能而逐渐恢复酸碱平衡,所用碱量一般可在6~8h内给予。5)轻度代谢性酸中毒可不需要单独补碱,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而逐渐恢复。6)治疗过程中不能频繁使用高张液体,以免发生体液高渗状态,此时可稀释成等渗液体后再使用,1.4NaHCO3与1.87%乳酸钠为等渗溶液。7)一般应于补碱4h后复查血气,决定是否继续补碱及补碱剂量。8)补碱纠酸过程应注意补钾、补钙、补镁,防止加重低钾血症及低钙惊厥发生。
二、需要注意和记住的基本问题
1、张力与渗透压的概念要分清:渗透压指溶质对水的吸引能力。张力指溶液在体内维持渗透压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张力与渗透压相等,溶液的分子浓度在正常的渗透压范围内为一个张力(等张力),如正常渗透压的1/2则为1/2张力。5%GS(可认为接近等渗)和10%GS(高渗),由于Glucose在体内很快被氧化成H2O和CO2,供给机体水和热量,而不能维持渗透压,故是无张力的溶液。判断某溶液的张力,是以它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正常值(280~320 mOsm/L,计算时取平均值300mOsm/L)相比所得的比值,它是一个没有单位但却能够反映物质浓度的一个数值。稀释定律:稀释前浓度×稀释前体积=稀释后浓度×稀释后体积。即:C1×V1=C2×V2。 并且强调但凡涉及物质浓度的换算,均遵循此定律。
2、计算补液总量: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180ml/kg.
3、补充低渗性脱水累积损失量:用2/3张 的 4:3:2液(4份盐:3份糖:2份碱)
4、补充等滲性脱水累积损失量、补充各种脱水继续损失量:用1/2张的3:2:1液(3份糖:2份盐:1份碱)
5、记住——盐:碱始终为2:1(这里 ―碱‖指的是1.4%SB)这样一来才与血浆中的钠氯之比相近,以免输注过多使血氯过高,造成高氯性酸中毒。糖为5%~10%的GS,盐为NS(0.9%NaCl),碱为5%NaHCO3(稀释为1.4%NaHCO3方法:1.4%碱量除以4即得5%SB量,剩下的用糖补足。例如:10ml5%碱稀释为1.4%碱:10*4=40,40-10=30,即为10ml 5%碱+30ml糖;即用1份5%碱+2~3份糖稀释即成1.4%SB)注意:应扣除补液中所用的碱性液量。
6、补钾:每100ml液体量中10%KCl总量不超过3ml,使钾浓度小于千分之三。 7、扩容:2:1等张含钠液(2份盐:1份碱)按20ml/kg计算,30min内滴完。(注:重度脱水患儿首批输液应按20ml/kg-原因是:因重度脱水如失水100ml/kg,血浆水便占1/5,即20ml/kg《现代儿科液体疗法》2002 邓静主编) 8、累积损失量在第一个8小时补足,为1/2总量。 9、 体温每升高10C,应增加液量约10ml/kg。
10、 5%GNS 是指此溶液中每100ml中含有5g葡萄糖和0.9g氯化钠。其实5%GNS是高渗溶液,但是它却是等张溶液,应用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啊!许多人可能都忽略了这一点啊!5%GS是等渗液,但葡萄糖输入人体后,很快
2
被代谢,供给能量,分解成水和CO2,失去了渗透压的性质,所以一般不计算其张力。只有生理盐水能维持此溶液的渗透压作用。
三、液体疗法用于脱水要注意的问题
液体疗法多用于脱水,儿科的特点就是小儿易脱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液体疗法就是针对脱水而言的。脱水分轻中重,有等渗,低渗,高渗之别。具体标准书中都有,这里只是明确实际中10个问题。
1. 判断脱水以及其程度是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不是体重减少的程度。脱水性质依靠的是血钠浓度。
2. 儿科查看脱水:精神、囟门、眼眶、眼泪、口干程度、口腔津液、尿量、皮肤粘膜情况、呼吸心率。这些是重点对象。
3. 不要把肥胖儿的脱水程度估计过轻,也不要把营养不良的病儿估计过重。 4. 低渗脱水,血钠<120mmol/L,不论原因,均要迅速提高血钠水平,常用3%氯化钠,12ml/kg可提高血钠10 mmol/L。
5. 高渗性脱水是没有循环血量不足的情况出现的,对此的补液,不能急于求成而直接使用低渗溶液,这样做反而会使细胞内水肿。正确的做法是仍给于等张的2:1溶液扩容,而后再渐渐下降张力,使其过程有个梯度。
6. 扩容一定要及时足量。特别是伴有休克的小儿,扩容是液体治疗的关键,第一步不成功,那补液方案全盘皆输。2:1溶液是经典扩容液、10~20ml/kg是标准量、20ml/kg.h是速度、0.5~1小时扩容成功是生命关。扩容就像抢救农药中毒一样,力求快速阿托品化。那么达到扩容化的指标是什么呢?面部转红、呼吸平稳、心率较前下降或至正常、皮肤弹性上升干燥度减轻、哭声有力、出现小便、血压上升。这些就是指标。对于一次扩容不成功的,不要拘于20ml/kg的量,再次评估后再次扩容,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扩容成功。 7. 补液计划要制定。做到定量、定性、定速。一般情况下可以先制定计划的前半部,就是扩容和补充累积损失量。因为这前半部补充成功,后面的补钾才能进行。补液计划不是定下来就不变的,随时要根据病情发展情况进行修改。累积损失量:轻度脱水 30~50ml/kg 中度 50~100ml/kg 重度 100~120 ml/kg,可以先给2/3的量。液体性质:低渗脱水 2/3张~等张、等渗脱水 1/2~2/3张、高渗 1/3~1/5张。暂难明确性质的,先按等渗脱水处理。速度:在8~12小时内给予,先快后慢,开始半小时20ml/kg*h,以后8~10 ml/kg*h。低渗脱水可稍快,高渗脱水要稍慢。
8. 及时补充钾和钙。见尿补钾谁也不能违反。不要忽视了补钙,特别是原来就有缺钙指征的小儿,在扩容纠酸后,低钙就会明显表现出来,所以要早期补充,并不一定要见尿补钙。
9. 纠酸:脱水肯定伴有酸中毒。轻度脱水有轻度酸中毒,重度脱水就有重度酸中毒。纠酸的依据是血气分析,所需5% SB 的量,依据的是血气分析中的BE值。计算方法:所需5%SB的ml数=(BE-3)×0.3×体重×1.7。然后配成1.4%,先给予半量,得查血气分析后再作余量的定夺。没有血气分析的可根据酸中毒症状的轻重,给予5%SB 3~5ml/kg。这种方法现已淘汰了,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在治疗脱水时,血气分析和快速血电解质分析,这两项检查是必须的,可惜的是基层几乎没有这两项。
10. 不要忽视口服补液的重要性。能口服就口服,口服补液是最安全的
四、液体疗法基本原则
3
―一、二、三、四‖
一个计划 一个24小时计划
二个步骤 补充累积损失量,维持补液。 三个确定 定量,定性,定速度和步骤。 四句话 先快后慢,先盐后糖 , 见尿补钾,随时调整。
静脉输液 适用于中重度脱水及呕吐者。(轻度至中度失水,无呕吐者可以口服补液;中度至重度脱水必须静脉补液。)
输液双三原则 三定:定输液量、定输液种类、定输液速度; 三先: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浓后淡。
第一个24h ml/kg不同脱水程度的输液量
轻 度 中 度 重 度 累积损失量 50 50-100 100-120 继续损失量 10-20 10-30 10-30 生理需要量 60-80 60-80 60-80 总输液量 90-120 120-150 180-200
三定原则 ―一‖定补液量
轻30-50ml/kg
累积损失量 脱水程度 中50-100 ml/kg
重100-120ml/kg
继续损失量 丢多少
补多少 腹泻病 10-40ml/kg/d
生理需要量 基础代谢 60-80ml/kg/day
三定原则―二‖定液体性质
等渗:2 :3 :1溶液(1/2张)
累积损失量 脱水性质 低渗:4 :3 :2溶液(2/3张)
高渗:2 :6 :1溶液(1/3张)
继续损失量 丢什么
补什么 腹泻 1/3-1/2张
生理需要量 生理需要 1/4-1/5张溶液
三定原则―三‖定补液速度和步骤
第一步:补充累积损失量 8-12小时内,8-10ml/kg/h
轻中度脱水 分二步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