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一)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其中1-15为单项选择,16-30为多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表格相应位置。注意答案不能出格) 题号 1 答案 C 题号 16 2 C 3 D 4 D 5 B 6 D 7 A 8 A 9 A 10 11 12 13 B C B D 14 B 29 15 A 30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答案 ABCD AD ABCD AD ABCD BD ACD CD ACD CD CD BC ABCD BCD ACD
二、问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答案请参考学习指导书第二章第四部分第一题,仅供参考)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4分)
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6分) 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答案请参考学习指导书第六章第四部分第一题,仅供参考)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决定它产生后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它适合或不适合于生产力的状况,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决定”和“反作用”的矛盾形成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性运动,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基本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构成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6分)
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上是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的。但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和经济体制的僵化模式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依据这一规律,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4分) 3、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请参考学习指导书第六章第三部分第8题,仅供参考)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其创造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其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