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与成长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是重要的一环,其最重要事务改革标志是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对于服务“三农”、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农商行的发展模式及其成长性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农商行提出发展建议,促进农商行合理制定战略目标,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建议 一、引言
近年伴随国家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其经历过一段起点低、速度快、成效大的发展历程。当下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由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形式等部分组成,农商行是农村金融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发展农村经济,支持区域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扶助区域中小企业发展、区域商业商贸等方面要加大力度,而农商行就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虽然已经看到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成效,然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多问题,发展状况不平衡、经营中也面临诸多风险和其他
外部不确定因素,所以研究农商行的发展模式及成长性影响因素,对保持农商行的积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商行发展模式
1.维持本土经营模式。本土经营模式可以描述为,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地借助本地资源坚持开展经营活动是指农村商业银行坚持在注册地所在县(市)域开展经营活动,依托本地资源,结合辖内经济发展特点及客户需求,开发适合本地城乡经济不同层次需求的金融产品,全力打造“接地气”的银行。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农商行可以在尚未饱和、还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本地市场充分发挥自身熟悉的地缘、人脉、口碑等等优势,同时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深挖客户需求,优化整合资源,得以在扩大资产规模的同时控制经营风险,最终实现地方的经济发展与自身的体量扩张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状态。
2.设立异地分支机构。银监会颁布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实施办法》逐渐放宽对农村商业银行跨地域经营的监管限制,在制度上打开了农商行设立异地支行的大门。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降低了农商行的经营风险,使农商行实现了服务区域多样化和地域客户所属行业的多元化,并能根据当地经济特点推出特色产品吸引更多优质客户。 3.直接参股模式。直接参股模式可以描述为,农商行直接向异地农村金融银行机构投入资金,通过参股的方式输出
管理,与被投资农村金融银行机构以股权合作为基础逐步平稳开展有序经营工作,实现了跨地区经营。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农商行可以借助被参股、控股机构在当地成熟的各项资源迅速融入当地金融市场,扩大业务辐射范围,并能较短时间内打开品牌知名度。然而这种模式更适合具有较强资本实力和资本补充能力即大而强的农商行,从而实现长期持续的股权合作模式。
4.兼并重组模式。新设合并模式是我国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兼并重组模式的主要实践手段,该过程中注销原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法人资格,申请共同组建一家新的农村商业银行,同时被注销机构的股东(社员)所持股份按照清产核资确定的各方净资产,比照合并后新设农村商业银行股金每股净资产的一定折算率转换为新设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新银行的股东。好处是通过兼并重组,原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尤其是资质相对较差达不到银监会组建农商行的机构,可以迅速实现在整合区域内的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
5.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模式。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有效拓展异地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并且借助银监会和政府的地方性支持力度较大,较之设立村镇银行跟容易实现。相对于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来说,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比较容易,因为有银监会和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农商行来说,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可为将来发展为控股农村中小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