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行知路上
杨瑞清 走在行知路上之 守住宁静的心家
我们学校青年教师多,隔个一年半载我们就有机会参加一次婚礼,新郎新娘常常会邀请我在婚礼上说几句话。其实我这个人不善于应酬,不善于调节那种气氛。后来我想,人家既然给我机会,我还是要认真对待的。有一次我思考得比较充分,讲话的效果就比较好。 婚礼最容易让我们想到的祝语就是“幸福美满”,每一个人都渴望幸福美满。那么,如何做到幸福美满呢?于是我想到了家,组建一个“温馨的小家”是幸福美满的必要环节,但是我觉得光靠有这么一个小家庭,还保证不了幸福美满,我们还要给自己再建几个家。请大家别误会,请听我说完。我们除了要有一个温馨的小家以外,还要有一个“和谐的大家”。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单位里面,生活在朋友中间,要跟亲朋好友打交道,你的这个人际圈就是你的大家,在这个大家里面能够和谐相处那是你幸福的一个重要源泉。然后我们心里面还要装着“伟大的国家”,这是更大的家了。国家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享受着丰盛的晚餐是因为我们在和平的环境里面,在没有通货膨胀的社会里面,在经济繁荣的日子里面。这一切是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在发展,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和平的国家,一个繁荣的国家,所以每个人在过上好日子的时候,你必须要明白地想到这一层。
但是我们更重要的一个家是“宁静的心家”。即便是结了婚,两个人成了家,其实彼此仍然是独立的。你首先还是要把你那个心灵之家建设好,才能够把其他那几个家都照顾好。我们这四个家都拥有了,都建设好了,幸福美满,就真的有保障了—— 守住宁静的心家, 经营温馨的小家, 融进和谐的大家, 奉献伟大的国家。
这几句话,其实也是我内心想法的真实反映。我们会面临太多的诱惑,这些诱惑来的时候我们以为它对我们很重要,以为我可以获得什么,实际上当我们无意中被诱惑之后会发现,我们失去了更多,甚至把自己也搭上去,把自己也丢掉了。一个人幸福的可靠保证,来源于自己心灵的那种宁静,来源于自己自由自在自主,来源于一个人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能够主宰自己生命的感觉。我觉得这个是根本,有了这个根本,人就会活得比较清醒。
我给人感觉可能有点怪,不进城,不提拔,也发不了财,就是出了点臭名有的时候还让我常常感到盛名之下,其实难负。我没有高学位,没有高职称,文章发表得也不多,书一本没写,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不能有自信心,还能不能守住内心的宁静,是很重要的。说老实话,除了成长,我是不求什么东西了。他们有人建议我,多写几篇语文教育方面的文章,参加语文特级教师的评选。我长期以来没有在这方面做深入的钻研,仅仅凭对我的偏爱也许能谋一个特级教师的称号,但那又有什么意思呢?还占了一个名额。我的导师非常关心我学位的事,我只要把外语花点功夫拿下来,也许就可以获得一个博士的学位。导师对我专业课程学习还是比较认可的。甚至全国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关心过我的学位问题。我想想我就不要再要学位了,我不想再去和儿子比赛谁外语学得快学得好,我觉得我外语不好就不好,我把这个精力拿出来干一点我能干的事情,需要外语的时候我可以请别人来帮助,必要时我也会学外语,只是不必和学位去挂钩了。人何必什么都想要呢?那不是太贪了吗? 那一年因为参加师德报告团,我失去了一个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机会,等我知道有这个事情的时候,评审已经结束了。我当年如果报的话,根据当时的条件我完全可以把这个中高职称的问题解决。我想那就第二年再申报吧。结果第二年政策变了,要考外语、考电脑,
我只好暂时又放下了。我扪心自问,遗憾是有一点的,但是我又很坦然,我觉得这个东西早一点迟一点也无妨,我觉得这个时候让自己吃点亏倒点霉反而平衡,凭啥什么好事都要摊到你杨瑞清头上呢?
在弘扬行知精神上,我们强调要学会赏识,赏识什么呢?我觉得是赏识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觉得用赏识的眼光,赏识的心灵去发现、去捕捉,可以抓住无穷无尽的美感。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完美,苛求完美,就发现不了美,几乎所有的美都是“残缺美”。对美的把握,从静态上,我们可以用一个词叫“残缺美”,用残缺美的心态你就可以抓到美了。还有一个可以从动态上把握美的词,就是“距离美”,你可以通过调节距离来获得美感。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通常是“距离产生美”,有的时候太靠近了不美,有的时候太疏远了也不美。我们可以调节距离,保持美感,让自己在很自在的位置上面生活。
美和善总是紧密相连的,你看这两个字都有点像。因为善才美,因为美才善。其实在传统文化里面对善的颂扬是比较多的,有很多大家非常熟悉的词,比如“与人为善”,比如“善解人意”,比如“善待自己”,比如“积德行善”。这些善的东西,跟美有什么关系呢?经过一番推敲,我编了这样四句话:
善解人意发现美, 与人为善表达美, 善待自己享受美, 积德行善弘扬美。
从心里面把这些问题想通了之后,真的就觉得自己始终是处在宁静中,活在美感中,能够享受到快乐,不再轻易会被一些东西打扰。更重要的它让你生活在一种真正的激情中,生活在真正的热爱中,生活在真正的勤奋中,生活在真正的勇敢中,生活在真正的创造中。我觉得快乐是无边无际的,创造也是无边无际的。走在行知路上之 没有永远的合作,却有永远的感激!
对那些曾经真诚地关心过、帮助过我们的善良的人们,我们不愿意有一丝一毫的伤害。 1995年年底的一天,我接到通知,赶到县政府会议室参加一个座谈会。原来是南京四星级饭店古南都饭店最近几年经营效益比较好,他们想找一所乡村的学校做一个对口支持,想用这种办法来汇报社会、奉献爱心。 从他们谈话中我了解到一个情况,就是总经理已经到江浦来考察过一次了,县里给他们推荐了一所学校,他不太满意,要求再推荐几所学校。而且我记得不久前,政府要求我们上交过一份行知小学简介。原来是交给古南都饭店的。结果他们看了简介之后对我们学校很感兴趣,就把我喊过去商议此事。他们表示准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支持一所乡村小学。
第一,一次性捐助10万块钱,用于改善教学条件。第二,给学校的教师每人每月150块钱的津贴。第三,由饭店的员工自愿资助家庭困难的小孩子上学。他们有这个意图愿意来支持我们,我真的很高兴。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领导提出一种看法,就是行知小学已经办得很好了,支持行知小学是锦上添花,是否可以考虑另找一所落后的学校,或者设立一个“古南都饭店助教基金”。我感觉到这个谈话对我们不大有利。于是我在发言中陈述,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我说,我们学校在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索乡村教育的道路上,这么多年来历尽艰辛,现在,行知基地刚办不久,我们正在投入,校办厂没有办好,我们还在背负债务,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愿意来帮助我们,真是雪中送炭啊。我说农村教育问题非常突出,我相信古南都饭店此举的意义不仅仅是帮助一所农村学校,实际上是要通过一所学校的实践,能够推动更多农村学校的发展。我说行知小学需要扶持,值得扶持。
听我这么一说,大家就不把话扯远了,总经理表态定下来就支持行知小学。随即,大家驱车赶到我们学校考察。在学校里走一圈下来,看到质朴而大方的孩子,简陋而典雅的环境,
特别看到我们十几年前栽下去的那些参天大树,总经理非常感动,大家就站在学校大门口达成了合作办学的君子协定。怎么合作呢?合作就应该是平等互利,我们能为饭店做点什么呢?饭店认为他们资助农村小学这个行为本身有利于提升饭店的知名度,有利于增强饭店的凝聚力,他们已经得到了他们所要的收获。不过,饭店原来是想把接受支持的小学冠名为“古南都小学”,由于我们这个学校叫“行知小学”,不大好意思把“行知”两个字去掉,就叫“古南都行知小学”。
面对这个陌生的校名,我们感到有点别扭。事后我赶紧找到牵头办这件事的县长商量,我说行知小学这个名称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改过来会有些不便;我们学校现在已经是一个多功能的学校,有幼儿园,有小学,有基地,有农民业余学校,能不能干脆叫“古南都行知学校”,这样既可以保全行知小学这个名称,同时又有一个古南都行知学校这样一个综合的校名不是两全其美吗?可是县长却开导我“别想得那么复杂,要珍惜这个大好机遇”。结果第二天江浦县政府就发了一个文件,决定把行知小学更名为“古南都行知小学”。事到如今我也没有再说什么,就叫“古南都行知小学”吧,我们为学校有机会获得更有力的支持,获得更快速的发展而欣慰,为南京古南都饭店的爱心奉献而感动!
1995年12月20日,县政府在我们学校举行新校名揭牌仪式,市领导被请过来揭牌,江苏、南京的媒体竞相作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我们也不时听到一些微词。有人说,陶行知先生主张艰苦办学,这么一来,行知之路是不是走偏了?更有一种议论说我们是“贱卖校名”。我们感到有压力,但是我们想,如果因为我们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而拒绝人家的爱心助学,岂不是学傻了。连陶先生自己也讲:“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必须抓住机会尽快地使学校走出困境,条件要改善,教师要稳定,困难家庭的学生需要帮助。一个蓬勃发展的行知小学才能够为行知精神的传承,为乡村教育的进步做出有用的贡献。事实上,南京古南都饭店在助学这件事情上非常低调,他们真正看重的是饭店内在的精神文化品质的成长,对我们这个“穷朋友”非常尊重,对学校的支持非常大气,非常务实,我们彼此都感觉很愉快很美好。
饭店发动了20个员工每个人对口资助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每到“六一”儿童节,饭店员工还来学校看望这些孩子,给他们带来精美的节日礼物。给教师的津贴也每月按时汇到学校,每到教师节,总经理都要亲自到学校,为老师赠送礼品,祝贺节日。
一开始饭店给学校捐赠了10万块钱。我们用这笔钱维修校舍,添置必要的设备,偿还债务,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派上了大用场,真是雪中送炭。后来饭店又支持我们每个班级装了一台电视机,给每个教师换了一张新办公桌,还为我们支付了几万元征地费用,帮助学校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
我们唯一感到不安的就是没有办法回报古南都饭店。除了一开始有一点新闻报道以外,后面一直是平平静静地进行着合作。只有一次,在我们主动邀请下,饭店工会把员工的孩子集中起来,送到行知基地,我们组织他们开展了几天农村实践活动。
2000年,我以南京古南都行知小学教师的身份被评为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还参加了全国师德报告团,在各地做演讲的时候我也把古南都饭店爱心助学的事迹做了宣传。能用这种机会对饭店做一个回报,我感到很高兴。
但是,就在这时候,饭店派人给我们送来了一份信函,决定终止跟我们的合作。信函祝贺行知小学取得了新的发展成就,建议我们不再使用“古南都行知小学”校名,祝愿行知小学在新世纪里走好行知之路,取得更大的成绩。
我们感到非常突然,非常惋惜!我们一直合作得很愉快,大家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突
然“分手”,真是难以面对,难以接受!但是,冷静下来仔细想想,我们的内心又充满了感动。古南都饭店是在给了我们整整5年实实在在的支持之后悄然退出的,是在行知小学获得长足发展,开始有能力回报的时候悄然退出的,是在希望行知小学更加主动,更加快速发展的祝愿中悄然退出的!这何等的一种真情,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啊!
虽然这件事情发生得有些突然,也有各种议论、各种看法传来,但是,我们宁愿给这件事情一个最善意的解释。对那些曾经真诚地关心过、帮助过我们的善良的人们,我们不愿意有一丝一毫的伤害。没有永远的合作,却有永远的感激! 走在行知路上之 人生成长的特殊课堂
1984年,我在农民夜校里认识了潘学梅,她那个时候只读过几年小学,就早早地失学在家干农活了。我们办夜校,她积极地来学习,从她交来的日记中,我看到了一颗渴求知识,渴望上进的心。接触多了,我渐渐被她那种善良、勤劳、朴实、活泼的生命状态感染了,打动了。后来我们就开始谈恋爱。因为当地的老百姓对我是非常关注的,所以在做决定之前我是非常慎重的,我自己反复寻思,我这个人此生注定是和“农”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要过一份适合我的情感生活。
那个时候,人们很在乎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的差别,很在乎文化学历的差别,于是我的婚姻选择自然和不进城、不当官一样,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人认为我们缺乏共同语言,有人断言我们不能长久。但是我们恋爱四五年,结婚十几了,一直相处得很轻松,很和谐,我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彼此都很珍惜这份情感。这大概就叫缘分吧。
成家的时候农民给我送了一块匾,上面是我授意写的一行字叫“乡村教育之家”。我想给我们这个家庭做一个文化定位,一个功能定位,我们这个家要成为乡村教育之家,要成为对乡村教育、乡村儿童付出真情、做出贡献之家,成为长久地为农村、为农民热忱服务之家。我做乡村教育,我的母亲和我的夫人,理解我、陪伴我、支持我做乡村教育。我们达成了共识,于是就写了这么一句话,把它作为农民送给我们的礼物来自勉。
成一个家其实是不容易的,首先要有房子。我老家倒是有3间房子,但是老家离学校有五六十里路,不可能回去住。农村学校困难,又没有住房可分。我跑了好多地方都没有办法解决,跟村里协商,村里也觉得这个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最后还是教育领导出面协调,在学校的活动房中腾出房子给我过度。房子有了又要张罗家具。为了省点钱,我请做木匠的姐夫帮忙打家具。我自己找车子买木料,骑自行车跑很远的路买钉子、胶水、铰链等乱七八糟的小东西,好不容易安置了一个家。好在我的夫人愿意陪我吃苦,也没嫌我穷。结婚后,在妻子的支持下,我把母亲和两个妹妹都接过来了。那时候我感觉到妈妈老了,妹妹还小,这个家需要我来照顾。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我感觉很温暖,这个时候才发现其实我也是需要生活的。有了家的呵护,我的身体得到很好的照顾,工作也有很大的起色。当然,时间久了,婆媳之间、姑嫂之间也偶尔会有些冲突,我常常在其间要受一点“夹板气”。好在她们都很爱我,都不忍心让我受气,相互间还是比较礼让的。其实她们都很善良,也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只是不善于进行有效地沟通。我在亲人们中间起到了一个疏导、引导的作用,我感到我们一家人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进步着。我原先整天忙于工作,很少照顾到家,还自以为这是高尚,这是奉献。现在我感到有责任呵护亲人、呵护家庭,乡村教育之家是需要建设的。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还深切体会到,人的一生是需要不断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成长的,即便不是为了对社会、对他人多做贡献,只是要让自己和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快乐、更幸福,也应当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成长是人生幸福的源泉。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在我们的家庭里得到了生动的印证。
儿子的出世,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温馨,也给我观察儿童,体悟陶先生的儿童观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好机会。儿子出生几个月,就能分辨出校园里的龙柏、雪松、腊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