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从语言形象性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一句诗:
。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常常被人引用、赞赏。请选一角度,谈谈其中的原因。 8、诗中第二联,在写作上运用对偶、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以“雨打萍”比喻 。 9、 对下列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过零丁洋 别云间 (夏完淳)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下洋里叹零丁。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 B.《过零丁洋》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 C.《别云间》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
10、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11、诗中巧妙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溶入两处地名,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险的句子是: , 。
12、“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雨打萍”比喻: 。 13、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14、品读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题目“过零丁洋”,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B.颔联运用比喻和对偶,写国势的危急和诗人身世的坎坷。 C.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D.这首诗融叙事、说明、描写于一体,纵论古今,慷慨激昂,表现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
15、用你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7、诗中以“风飘絮”“ 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18、诗的颔联通过 和 两个自然景物,以形象的 (修辞手法)写出了 ;颈联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了诗人 的心情。
19、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怎样的生死观? 20、分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以联的巧妙之处。
21、请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23、一二句是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 和 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余。
24、文天祥拒绝降元,在生死关头,他唱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歌,请对这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作点赏析。
25、诗中的“辛苦”“ 浮沉”写出了诗人 的身世,“寥落”写出了诗人复兴之路上的 之情。
26、“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诗句表达的情感和形式上加以赏析。
2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句中,前后两个“惶恐”与“零丁”的意思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28、中国历史上像文天祥这样“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请举一位并简述其事迹。
29、本诗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比较,在抒情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本诗侧重 ,《己亥杂诗》侧重 。(每处只填2字)
30、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大丈夫呢?当他面对死亡威胁时,要有诗人那样 的英雄气概。当他面对个人得失时,要有范仲淹所推崇的 , 的开阔胸襟。 ※ 参考答案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或:作者借破碎的山河比喻成风中的柳絮,把东京的自然景物比喻成衰微的国事,形象的表现出大宋江山无法挽回的败势。)
7、这两句直抒胸臆,以死明志表达自己坚决抗元、决不投降的决心。(或者这激扬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或者这两句诗既是诗人伟大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历史上一切有气节的人的赞美。或者全诗以两句诗作结,使本诗主旨得以高度升华,使本诗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相关推荐: